闫自龙
近日,听了一节高三复习课。说来也巧,听的又是去年这时候听的同一教师的同一节课。记得当时评课时给他的教学建议是:要多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归纳知识,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多展示他们正确或错误的典型做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解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思维、点拨思路,不要一个人一味地讲解。今又听课,这位教师的教学问题依旧,学生更多的还是“听客”和知识的接收器。
为什么这位教师历时一年了,其教法仍不改?这位老师应该是一位非常不错的老师,要不然学校不会连年聘任他教高三毕业班。我边听课边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一是教师爱责深切而不放心。他认为只有把自己知道的每一知识点和每一解题方法或规律全都讲了、讲全面了学生才能掌握,自己心里才踏实,担心、怀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学习的能力;
二是教师有后怕,不敢改。教师怕改教学方法后,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新教法,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形成新的学习习惯,这样会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更怕的是,万一改教法把学生高考的分数“改”低了,学校、家长和社会把原因归结在老师教学的“改”上,教师、学校会顶不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会一“改”而成千古恨;
三是教师怕费事,不想改。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教学,备课讲课省时省力,步步“顺利”。不用考虑学生怎么想,只要自己把知识抛出去、灌下去即可。不用关注学生的思维及其过程,不用费脑筋去应变、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必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把其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再去展开教学;
四是教师怕“独改而无友”。担心自己单学科“单枪匹马”改教法,若其他学科不改,万一高考成绩不理想,学校把分数低的板子都打在自己一个人身上怎么办?没有学校统一的行动,自己不敢独自冒进。
五是教育观念还未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还未刮到老师的心窝里,教师还在抱守高考旧体制的残缺,唯分至上,无视新高考的变化。新高考已不再是一考定终身,新高考需要学生具有多样化的应考能力,这些多样化能力有的就蕴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这些能力必须通过教法的改变,学生才能学习掌握。
新高考制度倒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应考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既要为学生今天考入好大学着想,又要为学生明天有好发展着想。
学校应担起向教师传递新的教育理念的重任,支持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时代新教法,创设条件,多学科全学科联动推进教法改革,改变唯分惯性评教方式,让教师转变教法无后顾之忧。
学生的学习是老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转变教的角色,当好学生学习的参谋、领路者、指导者,放心地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教学,多多自主学习,多多自主发现、提炼、总结规律,培养善学者,做“师逸而功倍”的善教者。这样,教师既解放了自己,又培养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