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西部瞭望 > 湖南湘西 >

白石村教学点起死回生记

日期:2016-03-29 07:50:5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3年前,湖南省浏阳市山坳里的这个由村小缩减而成的教学点门可罗雀,10名学生、复式班、只能上语数外3门课。3年后,2016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教学点变回了“合格村小”!80个娃儿在校园里欢闹,学生从幼儿园到六年级都有,计算机、音体美等课程全开齐了。

  从凋零破落的教学点变为生机勃勃的“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山村娃们终于圆了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梦!

  学生外流,学校“缩”成教学点

  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地处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被群山包围,地广人稀田少,36平方公里的广袤山地上散落着500余户人家、2000多名村民。

  村里原来的白石完小是白石村唯一的学校,2004年白石完小缩减成了白石村教学点,学生随之外流,最少时全校仅有10名学生。在这儿教书的老师来来去去,换了一名又一名,到2012年仅剩1名教师。

  “学校那时仅有的硬件设施就是1栋两层教学楼和1间做饭的小土屋。教学楼2楼教室常年失修漏水闲置,1楼教室里,水泥墙上涂一点儿黑漆就当黑板用了,老旧木桌子做成的讲台‘嘎吱嘎吱’响,做饭的小土屋一下雨就漏水。”村支书张桂明介绍。

  那时,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的教学都无法开展,村里的小孩一般在该教学点上到三年级就去张坊镇上或外村读书,有的直接一年级就到村外去就读。

  张桂明算了一笔账,学生外出读书,每个学生家庭每年仅车费就需要多支出1000多元,全村加起来达到10万元。“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而是不管春夏秋冬,孩子们都要6点钟起床,坐没有安全保障的面包车去学校,我们当家长的每天都揪着心。如果能回到本村上学,大多数学生只需走上10分钟就到学校了。”村民们说。

  张桂明回忆,那时候大家天天找村支两委,反映说孩子每天早上都睡不醒,冬天路上冷得要命。还得在外花伙食费,又不见得吃得好。

  强烈的教育需求和捉襟见肘的现实,让村干部和村民们都伤透了脑筋。

  村民期盼的学校恢复了

  2012年11月,受长沙市教育局党委的委派,市教育局宣传统战处副处长黄军山参加长沙市委组织部的年轻干部培训“五百工程”,来到张坊镇对口帮扶,任镇党委委员、白石村第一书记。

  一到白石村,黄军山就开始翻山越岭、走家串户,村民们都向他反映:“村小不恢复不行!”

  村民们的呼声让黄军山揪心不已,他立即写了一份报告呈交给长沙市教育局:“白石村现有小学阶段儿童124人,学前教育儿童112人,另外1至2岁儿童67人……受村里条件所限,106名学生不得不乘坐面包车前往附近村镇就读……村民迫切希望恢复村小。”

  2013年4月,长沙市教育局相关领导前往白石村进行调研,并当场拍板,此后3年,长沙市教育局将每年拿出50万元,共计150万元用于白石小学的提质改造。

  随着扶助款陆续落实,白石小学的硬件迅速改善:教学楼翻新加固了;新的教师宿舍、学生食堂建起来了;冲水式厕所取代了茅坑;自来水接通了;太阳能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械装上了;投影仪、电脑、宽带网络也有了……

  硬件改善了,但是2015年3月开学前,70余名学生马上要入学,教师却还只有两名。黄军山和村干部们请来张坊中学、附近村小的校长们一起商讨对策。

  经过协商,张坊中学决定优先给白石小学1名教师名额,在原来两名教师的基础上增加到3名,再加上两名帮忙的教师和1名支教大学生共6人,原来只能上语数外3门课的白石小学,音体美、科技、计算机等所有课程都开齐了!

  外流的学生又成批转回来了

  2015年春,白石村小开学前,村支两委一次会议上,村党支部书记张桂明提出:“要不,学生的书包、文具费用,也由村里帮孩子们出了吧。”

  主意一出,立刻得到了大伙的赞同。“算一算,其实1年只要花1万多块钱,今后就这么干算了。这1万多块钱,省一点总是能出来的。”虽然村里每年下拨财政款也就14万元,但张桂明觉得这钱出得值。

  2015年,白石小学所有学生的杂费都免了。黄军山又联系了长沙城区的许多学校,教辅材料、课外书籍、书包、文具、爱心捐款陆续送到了学校。长沙枫树山大桥小学的学生们还专门前来和村小孩子们一起画了“中国梦”文化墙。

  成批的学生回来了,村里又统一为学生们办理转学手续。“因为很多村民搞不清转学手续,我们统一办理既明了又省事。”村长邱运昭说。

  从2015年下学期起,村里又帮部分学生家庭出了一个“大头”费用:每年1000多元的公交费。由于白石村地域广阔,有些学生家离得远,必须得坐车来上学,车费占了全家收入的三分之一,村支两委决定这笔费用由村里来出。

  黄军山介绍,这几年,学生一年在学校的花费基本上只有伙食费。而食堂师傅的工资则由村财政和学校共同负担。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

  (王昱  记者 阳锡叶 )



 

责任编辑:孙 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