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贫困地区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在重点大学的比例减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都在招生布局和政策方面对他们进行了倾斜,让人们看到教育为实现公平而做出的努力。
越过15%的意义
7%,9%,曾经,农村学子占比不超过10%成为一些重点高校的“开学痛点”,与此比照,这一数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达到30%。
也就是从那时,国家、地方、重点高校开始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通过单列志愿、单独划线、多次征集志愿、加大降分幅度等特殊政策,扩大他们入读名校的机会。经过每年一个百分点,甚至0.5个百分点的攀爬,今年终于取得显著成效。据教育部初步统计,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9万余人,较2015年增长20%以上。
在最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相关数据也相当喜人。
北大今年共录取农村学生700余人,为近年最多,其中,校本部共录取农村考生近500人,比例为16.3%;清华大学今年共录取农村学生720余人,其中农村户籍学生570余人,约占录取总数的17%;复旦大学2016级3400余名新生(不含留学生)中,有623名同学是通过农村专项腾飞计划和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进入复旦。
可以看出,在经过历史低点后,经过持续努力,那些最受关注的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终于开始越过15%,虽然距离当初的30%有差距,但如果考虑到我国的城镇化,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例已不复当年,那么越过15%,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
实现心底不敢说的梦
打破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推进教育公平中的大课题,它一方面由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来承担,另一方面也由高校的招生政策来调节,这是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会采取的方法。对待一名学生,不仅要看其学业成绩,更要看支撑其取得学业成绩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条件,对社会而言是促进公平正义,对个体而言是改变命运,实现美好高远的梦想。
来自青海大通六中的贺海贵是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的受益学生之一,“尽管我还算不上特别优秀,但国家的政策还是给了我一次机会,让北大变得不再遥不可及”,是他的心声。
安徽怀远一中的00后“筑梦计划”考生常海宁激动之余留下了这样的感言:“有时会觉得北大只是心底不敢说的梦,美好但却高远;感谢筑梦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与北大的接触中,触动最深是北大的自由氛围,印象最深是燕园的湖光塔影,感动最深是老师的亲切关怀。希望未来在北大的学习与生活中,能更真切地体味和传递这些深刻。”
穆萨·图尔贡是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的维吾尔族少年,从国家级贫困县乌什到北京,他要历经52个小时的火车旅程。如今成为清华大学生命医学实验班的一名新生,他告诉记者:“清华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给予宝贵的帮助和有力的支持,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医疗条件落后的家乡尽一份力。”
“雪中送炭”还要“锦上添花”
对农村学子而言,入学仅仅是第一步,现在国家和学校的一系列资助和助学政策,也能让他们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安心学业。不过,这些还只是“雪中送炭”,如何续以“锦上添花”,后续培养是关键。
不可否认,一些农村学子在重点高校面临着学业挑战。来自甘肃的韩储银已在清华园里生活了一年,“我对大学生活各方面还挺适应的,跟老师同学相处得也很好,我还参加了公益社团,暑假带着班级的20多名同学去我的家乡甘肃省静宁县支教。不过,清华的学习要求还是很高的,班上很多同学高中时就参加过学科竞赛,理解上要比我快很多。但他们在课下也常常帮助我,我有信心迎头赶上。”这个活泼开朗的小伙子依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斗志。
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其他素质条件的挑战。来自广东汕头莲塘村,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林达是通过光华自主招生入学的优秀学生,专业课学习对他不在话下,但英语却是他的“硬伤”。他还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己在入读北大一年后的感受:“这里的学生不仅学习好,其他能力也很强,和他们相比,我在五个方面感到自己的不足。一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他们对很多电脑软件已得心应手,而我可能还不知道有这些软件;二是设计能力,在品位、感觉和实际操作上他们比我出色很多;三是创意方面,他们的一些想法总是让我耳目一新;四是交际能力,我们去日本交流,他们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表达,让我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五是自己没什么才艺,城市同学一般琴棋书画都会有一两个方面比较拿手。”
看来,“雪中送炭”如何再能“锦上添花”,对学校也是挑战。
不过,农村学子们也做好了准备,李丹是通过自强计划进入清华大学的湖南土家族女孩,还在参加军训的她已定下目标:“多选一些有意义的课,多参加些课外活动,开阔眼界,锤炼意志。”
(光明日报北京9月7日电 本报记者 王庆环 邓晖)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