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又一积极进展。招生录取改革是中考改革的重点,也是中考改革的一大亮点。
招生录取改革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这一改革思路与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相一致。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在招生录取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高中招生录取要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或许人们会说,这样的模式与以往并无差别,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高中招生录取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前提是建立在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之上。
其一,“全科开考”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一个重要特征。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义务教育质量,着力解决“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问题;
其二,“录取计分科目”有所选择。“全科开考”并非所有科目成绩都将计入高中招生录取的总成绩,这也是基于不加重学生负担的考虑。除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3科以及体育科目外,究竟选择哪些科目作为高中招生的“录取计分科目”,此次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指导性原则,就是要文理兼顾、负担适度。在此基础上,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录取计分科目”,这是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的试点地区,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事实上,让学生选择计入总成绩的考试科目,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尝试。
“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科目外,其他科目不再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指定,而是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但科目选择要做到文理兼顾。考虑到这项改革操作起来相对复杂,需要试点先行,逐步总结经验。
高中招生录取要结合综合素质评价
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高中招生录取存在的“唯学科”、“唯分数”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了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思路。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使用方式上,各地已有一些探索尝试。如:按照一门学科纳入招生录取总成绩;按照一定分值纳入招生录取总成绩。然而,由于综合素质评价在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扰,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使用,要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实施,针对如何科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要求。
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同时要求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指导意见》提出了招生录取要结合综合素质评价这一大的改革方向,这也是此次中考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试点地区既可以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也可以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参考。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公正;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如何才能更加富有实效,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招生录取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高中招生录取要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是此次中考改革的一个亮点。但要使其真正落地,还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因而《指导意见》将招生录取改革列为主要试点内容,鼓励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