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翡翠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翡翠幼儿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秉持“生态教育”理念,是苏州首家达到绿色三星标准的幼儿园。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众所周知,苏州在全国教育现代化中先行一步,作为探路者,其“发现”的风景令很多地方艳羡。但苏州同时又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云集的移民城市,其面临的民众教育诉求和教育供给之矛盾带来的压力,也不亚于冲刺教育现代化。可喜的是,苏州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问题的发力点,在实干中感受“人民满意”的喜悦。苏州教育工作者提出给“家在苏州”的孩子“同城待遇”,让教育均衡的含义更深了一层。
对此,本报特推出这篇报道,希望苏州的视野、思路与实践能够带给更多教育改革的同路人一起开拓“林中路”的勇气。
2017年公办校初中学位将“告急”!
一份摆在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案头的教育内部数据这样提示。
苏州教育有很多值得高兴的事,201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表彰市级机关绩效管理优胜单位,苏州教育局位列政府各工作部门之首。
但他们来不及高兴。“让我们焦虑的事一件又一件。”顾月华说,“如何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就一直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我们丝毫不能懈怠。”
以教育扶贫高度看待外来人员子女入学
“我们今天怎么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怎么对待未来的苏州”
《苏州市教育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教育的愿景:培育形成“全纳、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现代化苏州形态。其中“全纳”是新增加的关键词。这个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的特教理念近年来逐渐泛化,苏州又赋予它新的内涵——不会把外来人员子女作为教育的“特殊人”或“局外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010年以来,仅小学在校生人数年均就增长13.74%,外来人员子女远超本地户籍学生,在2015年下半年达到了369439名。
但难也要做,而且要做好。苏州市市委书记周乃翔在2015年底教育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强调,必须从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高度,正视“外来人员子女大量增加”的现实,齐心协力迈过这道坎。
几个数据可以说明苏州的决心:“十二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比“十一五”增长了93.6%和114%;全市共计新建、改扩建410所学校(幼儿园),提供新增学位共计26.84万个;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增加109所小学、62所初中。
苏州市市长曲福田在2016年度全市教育目标责任书签订仪式上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加快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化解教育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
没有理论的高度,就没有行动的力度。苏州需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在国家倡导教育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除了传统的扶贫模式,苏州还在思考新路。
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认为,“要把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上升到教育扶贫的高度,苏州教育要有国家视野”——既然这些原本可能是留守儿童的孩子已经来到苏州,苏州为何不多负担些,让他们获得入学的机会,并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新苏州人?
苏州教育的努力不止于此。苏州的共识是,真正的扶贫是文化扶贫,这也是扶贫的“精准点”。
10多年前,苏州曾发生一起外来务工人员砍伤幼儿园孩子的恶性事件。苏州教育人由此反思,要从小善待每个孩子,让他们遵守社会秩序,明白法治的力量,要在他们内心种下社会公平的种子。“我们今天怎么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怎么对待未来的苏州。”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文化传统给予足够的尊重已成为一种自觉。学校会策划各种活动,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帮助他们融入苏州,开始新的人生规划。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认为,这是苏州教育扶贫模式的微创新,体现了一个城市教育的全局思维和担当意识。
谁是苏州人,苏州教育为了谁?
“让家在苏州的学生人人有学上、上好学”
但苏州不是没有困惑过:谁是苏州人,苏州教育为了谁?
作为移民城市,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人的困惑在于,很多务工人员是临时性租房,又有很大的流动性。何况,这不是个小数目,到2015年底,苏州流动人口实有登记数为698.1万人,暂住半年以下的159.8万人。现实是,很多大城市把户籍、房产、社保等诸种要素作为标准,软性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门槛。
教育有压力,政府决策层也有争议,但政府态度明确,这些来到苏州的孩子不是负担,而是人口红利。如何发挥这种红利,关键在于苏州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苏州第二十四中学是定点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校长朱向峰调查了来自近20个省份学生的思想状态,“缺什么,补什么”,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校的校训:“大道、明志、学思、致远”。“要让学生有志向,看未来。”
正视现实就不会当“鸵鸟”。苏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他们的观点:让“家在苏州”的学生人人“有学上、上好学”。但是,怎样才算“家在苏州”?按照通常的观念,那些在苏州安居乐业的非户籍人员自然算“家在苏州”。此外,苏州教育的吸纳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早在2013年就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个地级市。目前,外来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77.25%,这些学校吸纳的学生,其家庭很多都是租房。“家在苏州”不再是房产概念,而更多的是“情感”概念。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家在苏州”的口号,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表现了苏州教育的开放、包容心态。他认为,“家在苏州”这样的概念看上去不严谨,却显示了苏州的开放与温暖。
“同城待遇”是一个城市的承诺
积分入学为新市民提供了看得见的子女就学程序
让在苏州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是苏州教育的“家”情怀;以精准扶贫的使命感去探索教育扶贫的新思路,是苏州教育的“国”情怀。“机会公平、教育优质、入学有序”,是这个城市给“家在苏州”孩子的“同城待遇”承诺。
媒体常用“领头羊”来形容苏州在区域教育均衡上取得的成绩。像立达、景范、平江、草桥等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都辐射到新城区。景范中学在金阊新城建分校,校长顾苏云说,分校向我们要特级教师,我们一样忍痛割爱。“在分校里,外来人员子女占了大部分。”
大城市的教育有高地也有洼地,比如城乡接合部或多或少存在着条件简陋的外来工子弟学校。相比较而言,苏州教育可谓是“洼地不洼”。公办学校吸纳相对饱和,新建学校需要一定周期以及增长数量有限,怎么办?2014年,苏州对外来工子弟学校进行提档升级。同时,还通过校际结对、支管支教、专项监管等方式规范外来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有效推进外来人员子女的同城化待遇。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故事:一次,一个家长抱着孩子,坐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办公室门前,要求解决入学问题。事实上,孩子不是没有学上,而是上哪所学校的问题。这件事让教育局反思,苏州教育虽然尽力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但入学仍有无序的一面。
为此,“十三五”期间,苏州将实施外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制度。该制度初衷并不是抬高入学门槛,而是重在重建入学的秩序。而且,政府承诺,实施积分入学后,公办学校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吸纳能力要在原来基础上逐步提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积分入学为新市民提供了看得见的子女就学程序,是法治意识的教育体现,也是教育治理方式和能力现代化的体现。苏州把“防守型”的积分入学转变为开放、平等的程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和示范。
当然,困难也很多。据苏州教育局内部的预测数据,以初中为例,2017年公办初中学位将“告急”。一份来自国家层面的调研报告提出,政府层面要“加大对流入地教育工作的支持,加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制定扩展中小学用地政策”,“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改革创新,加大流出地政府教师编制的转移支付”。
现实远比理想要复杂。教育者的焦虑是为了民众不再为教育而焦虑,为了“更好的教育”,苏州在突围。(记者 张树伟)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