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那么,体育成为“主科”该如何看待?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新中考须防体育应试化
王凯
谨防体育应试化趋向,坚持健康成长的导向,在内容中加大学生的选择性,并引入体育过程性评价,也许是一剂良药,否则丧失的是孩子参与体育的兴趣和体育的真正价值。
对于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有媒体称学校体育迎来拐点,也有媒体认为体育已正式成为与语数外并列的“主科”,有的人士甚至开始描绘校园体育的美好发展。此凡种种,不一而足。笔者认为且慢鼓掌,且慢盲目乐观,因为还有比鼓掌和乐观更为重要的,那就是理性思考如何让体育回归正途,为每个孩子一生的健康涂下底色。
扪心自问,一纸政令真的能彻底改变一门学科吗?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如果一门科目已经沦落到只能依靠中考来“上位”,那么它本身的科目价值能保证不被应试教育消磨殆尽吗?如果只能以考试来提升体育的地位,用考试来引起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相当于用应试作为体育科目的发展驱动力,在短期内可能收到一些效果,但从长远来看问题多多。
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已将体育纳入中考必考范围,像北京等地已经通过多年中考探索出了“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的有效考试模式。但整体而言,学校体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体育竞技化,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空间局促,教学效果不佳,这也从侧面佐证了考试并不一定能提升体育的质量。笔者认为,体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圈定孩子不断运球绕杆,也不在于一圈又一圈的绕场跑,而在于让每一个孩子有参加体育的兴趣,有从事运动的热情,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些更本质也更重要的东西并不是考试能考出来的。
自2007年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来,许多学校开发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成为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从侧面激发了孩子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但在应试背景下,必然会带来两对矛盾:一是学校丰富的体育活动与单调的体育中考内容之间的矛盾,二是参与以健康为标志的体育活动与以考试和选拔为特征的中考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弱化阳光体育的效果,甚至会消解其功能。
应试教育的特征是“分分计较”,考试科目所赋分值的高低决定着其应试地位。从这方面讲,由于体育不可能被赋予与语数外同等的分值,因此不会成为所谓的“主科”,应试压力会相对较小。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厘清体育的价值,把握体育的方向,必须理性思考新形势下的体育考试改革,即明晰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谨防体育应试化趋向,坚持健康成长的导向,在内容中加大学生的选择性,并引入体育过程性评价,也许是一剂良药。因为我们所应对的正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体育中考关注的往往是考试成绩,而非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兴趣和热情,依靠政令可以使体育成为必考,但这一布局如果没有理性思考与科学安排,很可能导致新的应试。真的到了那时,泯灭的是孩子参与体育的兴趣,丧失的将是体育的真正价值。
(作者系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中考体育实现升级才是真
吴键
新的中考体育制度和地位的确立,必然给中考体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可行性提出新的挑战,一些原有的突出问题若不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新的考试制度的建设。
体育成为中考科目,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教改尝试。当时的做法,有的是把体育成绩作为初中升学录取的参考,有的是以30分左右的分值计入中考总分。由于当时基于“考体育,是为了引起社会对体育的重视,而不是用分数来卡学生升学”的设计思路,所以最初的中考体育,在考试项目选择上采取了“简便、可测、易得分”的基本原则,很少考虑体育考试的科学性,也存在先天的不足。
当然,也正是最初体育考试的设计坚持了“考比不考好,练比不练好”的最低要求,从而保证了近30年来中考体育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也为今天体育考试的“再出发”奠定了基础。但新的中考体育制度和地位的确立,必然给中考体育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可行性提出新的挑战,一些原有的突出问题若不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新的考试制度的建设。
一方面,体育考试的设计应当科学、系统,应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现其身体素质状况和身体机能,这是确立考试权威性的基础。体育考试考什么?体育考试是否应当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身体素质实施全面系统考核?就目前情况看,中考体育考核的主要是简单的身体素质和有限的技术技能,还缺乏对体育考试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另一方面,以往的中考体育被称为“地位考试”,解决的是“考不考”的问题,中考体育制度的存在和巩固是重点,考试项目、考试难度均没有严格、苛刻的要求。在实际考试中,80%—90%以上的学生能达到优秀水平。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没有因为体育考试对学生升学产生大的影响。一句话,中考体育难度不高,设计简单。
也有少部分地区采用过程考试和终结考试相结合的方法,但所谓的“过程性考试”仅仅是起到了督促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基本上所有学生都不受过程考试成绩的影响。事实上,各地的过程考试成绩基本上以满分“奉送”给学生。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主要看最后中考体育的统一测试成绩。因此,新的考试设计作为“主科”考试,其甄别和选拔性的功能评分将被强化。
另外,以往中考体育项目的选择和评分标准,主要来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该标准难度低,区分度不高,与中考体育应具有的“甄别和选拔性”评分在性质上有很大区别。同时,由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会被作为升学的依据,所以在男女得分的均衡上有明显缺陷。如同样的努力,女生在仰卧起坐项目的得分远远高于男生在引体向上的得分,容易出现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的“不公平”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中生群体中,病、残、弱等特殊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以往的做法是以权威部门证明为依据,这些学生可“免体”“免测”,并以总分60%-80%的比例计入升学总分。这些办法是否可以延续,会不会引发新的“不公平”,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系中国教科院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