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刻板的“模式”,害苦了我们

日期:2016-10-18 09:28:3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
 
    区域教改是当下教育局都在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改革容易,但要收获成功,仍然需要艰苦的研究与分析。从本期开始,“区域教育周刊”将推出“区域教改”系列,希望这些观点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近日,亲戚从乡下打来电话,邻居的孩子要转学,咨询我的意见。我惊诧,为什么要转学?“学校乱改革,学生围圈而坐,不好好上课……”我顿时无言。

    他们说的学校,是县城新建的一所高中,我称之为C中。这所学校的规模、设施、气派,都是一流。一个西部国贫县斥资1亿多元建一所学校,实在不是容易的事。不论上级领导还是外来嘉宾,都要到这所学校看一看。但就是这样一所举全县之力打造的样板校,高考考砸了。开学之初,学生家长纷纷上访,市委政府责成教育局整改。

    教育局全力打造的样板校,砸了

    全县4所高中,B中、D中各占一隅,有生源优势。A中除了县城所在地域生源外,其他地方的优秀生照收不误,外县的也来者不拒。相比之下,C中的生源太普通,不要说上线率低,即使没有一个上线,也不足为奇。

    我们常常听说某些牛校,一本上线惊人。师资质量、教学质量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因素是早在3年前就选拔了地域内的尖子。中考、高考说到底,是生源的军备竞赛。

    C中自成立以来,市教育局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借助硬件,实现跨越式发展。C中在全国考察了一圈,选定了某知名中学的“10+30”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围着课桌而坐,教室3面布置黑板,严格限制教师讲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自学讨论、汇报、板演。

    这种模式一开始受到教师的强烈抵制,但由于学校领导的“不换思想就换人”,大家便“一心一意”谋发展。即使偶尔有教师、学生、家长传出“教师不讲”“学生聊天”之类,也没有谁留心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高考结束,学生和家长才恍然大悟:是模式“害”了他们。

    模式难道有害吗?先进的东西难道有害吗?世纪之初,新课改如火如荼。全市掀起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模式,我们每年要派出近百人去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还把他们请来培训做课,甚至还开过学习洋思、杜郎口模式现场推进会。

    我曾经也是坚定的改革者,但我却有点后怕。正如目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改革把教师折腾得不像教师,把学生折腾得不像学生,把教育折腾得不像教育。

    改革之后,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能否认,改革是好的,借鉴未尝不是一种出路。只是当我们把学生分成组围成圈以后,当我们限制教师不讲以后,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以后,便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教育局带人参观教改成果,课堂热热闹闹,但课后呢?考试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历九年义务教育单向知识灌输、且一直学得不是那么融通的学生,在他们的头脑里,学习就是听讲、记忆、作业,而一旦教师不讲,他们就无所适从了。在这种情况下,低下头,是枯燥的教材和配套练习;抬起头,是熟悉的伙伴,他们除了说话,还能做什么呢?

    有个坚定改革的校长说,我的使命就是要让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阳光、快乐。但是,快乐不是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手段。可能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是快乐的。你不是不会吗?总有人会。大家都不会也没关系,教师会给大家答案的。全部寄希望于合作的教学,且多是选择题的时候,问题往往止于“智者”。

    小组内的大多数会从“智者”的脸上看出ABCD来。有这样的美事,哪一个学生不是“快乐”的?但考试就难堪了,再不可能让大家“合作”出答案来。当家长追问分数,当学生醒悟过来的时候,学生也不买“愉快合作”的账了。

    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效率全系于教师的素养、教学设计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当教师不认同学校推行的某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或者当教师发现学校推行某种教学模式有逻辑错误的时候,他们会消极怠工、消极抵制,只做讲的预案,不做不讲的预案。

    这样的课堂问题没有深度,合作始终在表面上滑行,自然谈不上高效。教师纠结于模式,他们会把滞涩的思维、灰色的情绪传导给学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天空,不难想象。

    欠发达地区,改革不能忘了教师

    欠发达地区办学的比、学、赶、超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违背规律,不能违反常识。课改究竟是改还是不改?我的回答是改。

    但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校长要有课程领导能力。就是校长懂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懂课程,按课程规律管理和评价;懂教师,尊重教师,激发教师的热情和智慧;懂课堂,遵循课堂常规,重引导,少指责。

    二是要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教育如何办,教学怎么搞,专家说的不算,校长说的有限,只有教师说的算数,教师在课堂展现出来的才最有效。教育是集体的事业,一两个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甚至特级教师,本身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只有大家行动起来,众人拾柴,教育之火才会燃烧起来。

    对于新教师,学习一种教学模式未尝不可,但必须要补上理论课。我在入职不久就遇上推广“六因素教学”,当时也排斥,无柰地模仿,但真正使我受益的是一本黎世法的《异步教学论》,虽然当时看不懂。后来不论成人的电大辅导教学,还是中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探讨,这本书帮了不小的忙,至今仍是我的枕边书。

    至于老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有专业自主权,要让他们享受到课程专业的尊严。在一篇文章中,我曾拿资深医生打过比方,医院的院长会要求资深医生多看病人,看好病人,但不会要求他们用单独的某一种模式去看病人。

    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了教育改革难以实现、难以为继的瓶颈,成了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整个系统其他地方的改进徒劳无功。

    因此,教改不是改变模式,而是改变教师,即使先要改变模式,也不能落下教师。否则,没有“内容”、没有技术含量的模式强制,最后一定是满地鸡毛。

    (作者:曹化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费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