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国际教育不该培养“香蕉人”

日期:2016-10-19 09:42:1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真正的国际教育恰恰强调的是对学生民族性与国家性的培养,立足国家从而成为世界公民。

    如今,面对出国留学人数快速增长,世界名校录取率屡创新低的现实,很多中国家庭希望孩子进入国际学校或者国际班,以提升被世界名校录取的可能性。

    严格意义上说,国际学校指的是为在本国生活的外国侨民提供母语教育的学校,近年来又发展成同时可以为本国学生提供国外教育模式的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心理从而扩大招生,部分国际学校动辄宣扬“全面引进”美式课程体系或者英式课程体系,只功利性地讲授利于学生留学申请的国际课程科目,而忽略了给予尚且年幼的学生以最基本的中国国情教育。培养出这样黑头发黄皮肤,但没有中国魂的“香蕉人”,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歧路。

    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本质上是对国际教育理念的功利化扭曲,而真正的国际教育恰恰强调的是对学生民族性与国家性的培养,立足国家从而成为世界公民。以全世界公认度最高的IB课程(国际文凭课程)为例,在IB文凭项目6个必选学科组中,第一组语言a1与世界文学就是对学生母语的教学,通过对学生母语的培养与自身国情的认知,来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与美丽。而在整个IB教育哲学中占很大比重的就是,学生通过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文化、国情与历史进程,从而对其他文明与价值观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可以说,对学生本国国情的认知与了解恰恰是国际课程的基石与真谛。

    不了解自身国情,失去中国心的学生无法被世界认同与接受。国外名校在招生时会有意地招收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国情与社会背景的学生,从而达到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对世界有更为广阔的认知与理解。如果学校无法感受到学生对所处社会的感知与见解,就很难获得世界名校的青睐;此外,缺少国情教育,失去民族性的学生在留学生活中,很难获得国外社会的尊重。而在被利益扭曲了的国际教育下,手段代替了目的,交易代替了育人,学生对自己的国家与社会情况不甚了解,没有历史的使命感与积极的人生观,缺乏基本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这些恰恰也是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发生的学术抄袭、奢侈炫富、校园暴力等问题的一大根源。

    如今,回国发展已经取代外国就业成为中国学生的主流发展方向。出国留学并不能确保学生一定能在国外就业发展。中国的快速崛起正深刻地改变世界,中国巨大的市场与潜在的机会正吸引着来自世界的人才。学生回国就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就是对国情的认识。只有认识好国情,学生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人生与社会定位,从而更好地发展。

    改变当前国际教育中的片面性与功利性,为追求留学申请“成功”而忽视国情教育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学生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在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承上,人人都是责任方。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教育法规的贯彻与落实,加大对国际学校教育教学的监督与管理,杜绝部分国际学校国情课程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国际学校作为教育开展的主体,更应该端正自身的办学理念,自觉地开展国情教育。可喜的是,中国正有一批优秀国际学校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积极地开展国际课程本土化的探索,在努力做好国际课程、国际应试课程与本土相关课程的平衡。教育少不了家长的参与,也正是部分家长功利地追求世界名校的录取,才导致并加剧了国际学校忽视国情教育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家长们要从长远的角度来为学生规划未来,从整体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发展能力。

    (作者:胡本未,系留学监理网总编辑)



责任编辑:费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