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决定大学声誉的不是年岁而是实力
日期:2016-10-21 08:33: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量:
这几天,北京有几所大学在举办校庆活动。放眼全国,这个月举办校庆活动的学校还有更多。为什么要举办校庆?或者说,举办校庆的意义是什么?应该看到,高校是文化机构,不是商业机构,更不是政治机构,所以,从逻辑上来讲,校庆的意义也就主要集中于文化层面:通过举办校庆活动,回溯过去,观照当下,完成对大学使命的重新确认或构建,打造高校师生文化与身份上的认同。
这种校庆传统,源自西方,实质上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学习西方的产物。自晚晴以降,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教育发展模式模仿欧美。回溯历史可以看到,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移植成功后,中国教育家曾多次应邀参加欧美知名大学的校庆活动,在教育家的推动下,西方大学的校庆传统也一并漂洋过海,被复制过来。
校庆本身就是大学建设的一部分。在当下,大学校庆在凝聚价值观、输出形象的层面之外,也被赋予了别样意义:展示实力,吸引生源;设置基金,向校友筹款;甚至,也被一些高校视为邀功摆好、展示政绩的筹码。
对于前两者,这无可厚非,因为一所大学的品牌建立,少不了优质生源与雄厚的办学资金。一个好的校庆活动,就是一个优质的生源与资金入口,它让外界看到这所学校的实力,既巩固了办学根基,也能打造办学品牌。但若高校举办校庆是为夸大历史、展示校领导政绩,那就本末倒置了。
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校庆活动越办越多,不论是逢五、逢十还是普通的周年庆,都有高校郑重其事,举办高规格活动;除了有建校校庆,还有合校校庆、迁校校庆,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有高校刻意延长历史,搞校庆竞赛,来凸显自己的办学传统与“功绩”,这更偏离了校庆的初衷。
校庆代表的是一个高校坚守的价值观传统,久远的办学历史固然可以证明一所高校的深厚底蕴,但决定一所高校声誉的,不是年岁,而是实力。早在1948年,胡适就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的演讲中批评了那种“想用年岁来来压倒人”的办学做法,这说明,早在民国,用校史来为学校背书的现象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
大学不是按青丝白发来排位的,校庆其实也就没必要过多注重这类枝节。2011 年,韩启德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学20周年校庆活动致辞中提到:“与那些动辄上百年历史的大学相比,香港科技大学可以说还只是个小伙子,但香港科技大学却已成为一所成绩斐然的大学,一所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正所谓“影响力不在年高,学术优则灵”。
校庆的动人之处在于,不在高头讲章,而在活动举办期间的各种学术讲座、文艺表演。校庆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感与神圣的仪式感,若校庆活动不以此为本位,而过度追求所谓“底蕴”,甚至献媚,就成了一场名利活动。
归根结底,校庆的意义,在于“一以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一以懔念未来之发荣滋长”,竺可桢也提到校庆是为“检讨过去,策励来兹”,可惜现在中国太多大学只顾着“回头看”,向“钱”冲,却忘了,举办校庆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校庆?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