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怎么改革法科研究生教育
日期:2016-11-01 10:37:08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量:
近年来,北大法学院围绕研究生教育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这些举措以“引领未来者”作为培养目标,努力实现专业和通识教育的最佳结合,旨在明确项目定位、提高招生质量、完善教学培养、推进国际化步伐,取得了很好效果。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和质量保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围绕课程进行的改革是法学院教改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2014年,学院对所有课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重新分类,即基础类、专题类、实务类、英文类等四类。新的分类标准更加科学,体现了课程的不同功能层级。
基础类课程重在搭建理论框架、夯实基础知识、培养较为扎实的法律逻辑思维;专题类课程带领学生建构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图谱,了解其热点、前沿发展状况,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法律技能;实务类课程指引学生接触实务,在实践层面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原理,进一步锻炼其法律思维能力;英文类课程旨在拓展国际视野,强化专业知识、技能与语言表达的结合,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环境下理解、运用法律的能力。学院以此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课程开展了重点建设。
案例研习课程。对该类课程,学院确立了以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为主、由两位授课老师共同负责、总分式上课的模式,提出高难度、重责任的规范化教学要求,按1:20的比例配备助教、教师须布置作业并带领助教及时批改给学生反馈。同时给予特殊支持,以保证课程顺利开展,如大力度提供助教经费、在教材资料购置上优先满足等。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5%以上的参与同学认为案例研习课程使自己的法律功底更为扎实。目前,法学院已开设四门案例研习课程,成为兄弟院校借鉴的模板。
高端实务类课程。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学院近些年大力支持建设了一批品牌实务类课程:合同法实务、刑事辩护实务、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专利代理实务、“天元”律师实务、诊所式法律教育等。这些课程融合了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一般采取校内外专家携手打造,由本院教师主持、精选实务部门专家协作授课,学生认同度较高。
法律写作与检索课程。长期以来,法律文书、论文的撰写是困扰不少学生的难题,同时信息化时代对于法律文献资讯的收集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院重新梳理推出了法律写作与检索、法学论文与方法等写作系列课程,希望在锻炼学生法律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检索案例和法律写作的水平,塑造综合全面的能力。相关教材业已出版,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这类课程的建设。
此外,近五年来,学院共聘请30余位境外著名学府、研究机构的优秀法律学者、实务专家担任访问学者,开设了“Global & Comparative Law”系列课程。学院签约设立了“众达全球化与法治讲席教授”,选聘全球知名学者。2015年3月,著名宪法学者、耶鲁大学法学院葛维宝(Paul Gewirtz)教授成为首位该讲席教授。
培养实践能力
怎样使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法律思维发现、分析和解决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法学院必须思考的。许多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重大科研、实践课题的磨砺机会,帮助他们发挥潜能、更快成长。学院还开设以模拟法律实务为导向的专门课程,为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赛事提供理论辅导和赛前训练。学生近几年参与了“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Willem C. Vis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审判竞赛”“亚太地区企业并购模拟竞赛”“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常在全国、在亚太区拔得头筹,并在全球决赛中取得历史最佳战绩。
针对全体研究生,法学院率先将专业实习列入教学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专门的制度规范。2015年学院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毕业实习制度修订,强化了实习过程管理,鼓励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实务难点、困惑加以萃取、提炼,基于中国国情来思考,寻找理论结合点,为问题解决提供合理论证与可行方案。同时,学院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商洽了不少高质量的实习机会。
此外,学工部门创设了法律学生俱乐部,在原有学业辅导体系基础上筹建了创业沙盘、实务工作坊等法科学生社区,促进第二课堂平台与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同时,以奖助学金为纽带,学院紧扣法律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的主题,搭建起覆盖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高等院校、律师事务所和金融机构等各类型单位的法律人才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实习实践资源。
全球化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愈发重要。学院通过与欧美、亚太、港澳台等地区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加快推进学生海外实习这一国际化培养途径。例如,与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合作推出的海外实习、与香港大律师公会合作为《普通法精要》课程优秀学员提供的境外实习等;通过这些渠道,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还有可能直接获得工作机会。此外,学生们还有暑期学校、博士生会议、创新计划、联合培养、留学基金委项目等诸多跨境访学深造机会。
(郭雳,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