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爽”和“给分高”真能反映教学水平吗
日期:2016-12-20 14:18: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量:
“亲爱的同学们,我诚挚地邀请你们参与本学期的教学评估。对那些有建设意义的建议,我将十分感激,并会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纳。”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都收到了这封万分诚恳的邮件——来自一位极其认真负责的女老师,她是我在欧洲读硕士时见过最像国内中学老师的人了。
然而,据我所知,大家参与评教的热情并不高。不然,老师也不会像催债一样追着大家。
不过,我还是花了近一个小时,认真填写了教学评估——课实在太多,每个老师评估的项目也太多。从课程设置、讲课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水平,到老师给予反馈的程度、课后阅读材料质量、是否有所收获……除了评分项,还有必填的说明项。无论你的评分倾向如何(积极或消极或过于中立),都要给出理由来说明你为什么这么想。因为是全英文界面,填到最后,我如同参加了一场雅思考试,头晕眼花手抽筋。
“懒得填”“怕麻烦”的学生大有人在。有趣的是,有一门老师讲课特别无聊、给分特别严格的课,参与评价的人比例是最高的——毫无疑问,大家都跑出来吐槽了。
“Wendy的课实在太没劲了,给分还那么低。我要给她差评!”被这位老师挂掉的学生大有人在,估计评教时个个心藏一团怒火。
这让我想起了读本科时国内大学的评教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必须在期末考试前完成,强制学生参与。如果不在规定时间段参与评估,就没法在期末考试后查看自己的成绩。但我觉得,这样的设置却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好评教的“权利”。在期末之前评教,降低了学生因为分数低而“泄愤”的可能性。
但是,学生心里的“评教小九九”往往与校方给出的标准有出入。学生什么时候给好评最多呢?记得本科时,学生中流行一个非官方的“评师网”,得到“鲜花”和好评最多的老师通常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听着倍儿爽,老师旁征博引,让听课者醍醐灌顶、备受启发,课堂如央视百家讲坛一样,老师还往往被封为“名嘴”;另一种是老师人“很好”、给分儿特高,如果没能拿到最优,起码能拿到次优。这种情况在选修课最为常见。大家似乎都不愿意为选修课花费太多精力,抱着“刷绩点、凑学分”心态者,往往会评出更高的分数。而给差评的理由就很多了——作业太多、上课无聊、学不到东西,甚至包括课堂点名。
那么,“听着爽”和“给分高”真能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吗?一些上课“无聊”的教师,真有那么糟糕吗?
回到开头被吐槽无数的Wendy老师身上,其实,我并没有因她严苛的给分情况而予以消极评价。她的课无聊,我认为与课程主题本身有关——方法论,没多少好玩的东西可以讲。给分低,也是因为这门课以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结课,老师自然会要求严一些。相反,我“吐槽”最多的是另一门的课程安排和散乱的组织方式。因为我最看重的是课程的整体设计、阅读书目和老师启发大家的方式,这关系到我能否对一门课的研究问题有提纲挈领的理解和认识,也关系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进行独立思考。哪怕课程听起来“很爽”,如果老师上课随心所欲,我也不觉得这是一门好课。相反的,一些不太会讲段子、可能连PPT都不做的老师,反而可能是学术大家,讲课全部基于自己的深厚积淀,那才叫“有料”呢!何况高校教师身兼教学与科研的重任,有些老师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就是不太擅长讲课、研究课题艰深晦涩,但正是科研领域的学术大牛,评教的分数就不好当做评价老师的唯一标准了。
之所以有非官方“评师网”的存在,也是因为官方评教结果只有教师自己能看到,很少全部对学生公开,学生得不到反馈。我们能在系统里查到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量化分数,无从得知这位老师具体上课方式如何。所以才会出现每年选课前,学生一窝蜂地跟师兄、师姐打听经验,或是参考“评师网”上“过来人”的评价来选课的现象。
对学生而言,评教评学是一项民主“权利”,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老师而言,则是一种输出反馈,是改进教学的好方法。设计好评教评学的参与和反馈机制,鼓励更多的学生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使评教、评学发挥其作用,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于灵歌)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