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行为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必然出现的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执拗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生气,不要急躁,更不能粗暴。
尊重宝宝的秩序感
妈妈每天为孩子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最后穿鞋子,这个顺序在孩子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如果某一天先给他穿了鞋子,再给他穿外衣,他就会非常不满,而且将鞋子甩掉,穿好外衣后也要很长时间不穿鞋子,直到“消了气”之后才会同意把鞋子穿在脚上。
这些情况常发生在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身上,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过于责怪,只需要情绪平静地将一切恢复常态即可。
满足宝宝的秩序感。孩子体会秩序感的游戏有很多,比如“关小窗”的游戏,孩子不停地让妈妈将小窗打开,再由自己将小窗关上。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开—关—开—关”之中的规律性,明白了窗子是能打开,也能关上的,而且只有在打开后才能关上,关好后才能打开。在这个体会秩序感的过程中,他感觉到无比的快乐,并有很强的成就感。又如一遍又一遍地垒积木,不停地爬楼梯、开关灯,还有故意把东西藏起来,再假装突然发现了它。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能记住某件东西应放在什么地方。这也意味着,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所有的细节上支配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够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给宝宝一个有序的环境
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认知,当然孩子的智能也无从建构。
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变换它们的位置。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有太大的改变,尤其是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比如不要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即使不得已,也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且要为孩子可能的不适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随着敏感期的进一步发展,孩子对于秩序的关注便不仅仅局限于要求他人了,他们会主动尝试着按照秩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此时,父母应该尽量不要过于规范他们的行为。
当孩子自己用稚嫩的小手练习系扣子、系鞋带的时候,妈妈却赶快冲过来拉开他的手,对他说:“你还不行,来,妈妈给你弄。”每天都用同样的小勺子小碗,用同样的方法吃饭的孩子,在对这个顺序认可之后,逐渐地会产生自己吃饭的念头,尽管他们拿勺子的方法还不是很标准,甚至不能准确地将勺子中的饭送到嘴里,吃得满身都是饭粒,但他们仍旧特别努力地练习。但在这个时候,妈妈却会惊呼着冲过来,唠唠叨叨地责怪孩子吃得太脏,并且用最快的速度将孩子整理得干干净净,然后拿起孩子的小碗和小勺子,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饭。
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孩子在自理能力上都会有所欠缺,有的很长时间学不会自己穿衣裤鞋袜,有的没有人喂就不吃饭,自理能力较差。
父母们在孩子尝试着做一些他能够明白顺序及规律的事情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尽量放开手,让他自己试一试。不要过多干涉他,也不要责怪或否定他,要知道,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的时候,也做过两只不成形的板凳呢!
培养严格的规则意识
孩子的秩序感既来源于眼睛的观察,也来源于成年人的言传身教。如果成年人常在他耳边说画过的纸要立刻扔掉,那么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用过的纸可以收集起来,背面还可以再用一次。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思想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常对孩子说“饭后要将椅子搬回原位”,对他们说“吃饭不要剩饭粒”,那么他们一定会养成吃过饭将椅子搬回原位、吃饭时将碗内的饭全部吃光的习惯。这是由于,在我们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这些思想进入他们的思维之中,成了他们的内在意识。这种内在意识一旦形成,孩子在用它监测环境的时候,就会严格遵守它,不会主动去破坏它,更不允许别人去破坏它。
坚持不同的规则,会让人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秩序敏感期在孩子6岁时才会慢慢消退,6年的时间,足够孩子养成各种不同的、好的生活习惯,而拥有好习惯的孩子,必将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作者 郑在桂 单位: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