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不是界定中产阶级的唯一标准
在34岁的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艾伦(Allen)眼中,他自己是标准的中产阶级:有一套算不上豪宅的房子,几年前把代步工具升级成英菲尼迪,是不折不扣的有车有房一族。他喜欢奢侈品,但不会在专卖店一掷千金,只是去欧洲度假时在工厂店里淘几件单品,或在迪拜的购物中心买打折的名表。
32岁的北京自由撰稿人莫妮卡(Monica)是个收入不稳定的月光族,但她也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因为丈夫承担了家庭的主要开支。在这个爬过智利雪山、去过澳大利亚葡萄园的女人眼中,没有品位的有钱人绝对不是中产阶级,充其量是“土豪”罢了。
据美国《石英》杂志报道,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去年10月发布报告称,随着中国再次跨越一个经济阈值,该国中产阶级数量已达到1.09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增加了4340万,美国只增加了2200万。
“新兴经济体的中产阶级将继续扩张,尤其是在亚洲。”瑞士信贷CEO蒂亚姆(Tidjane Thiam)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将看到消费模式的改变和社会心态变化。”
不过,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金钱不是中国人界定中产阶级的唯一标准。除了物质的富足,他们还需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强的事业进取心及好的生活品位。
《澳大利亚人报》称,健康、快乐和心灵的满足,是中国中产阶级最“时尚”的人生追求。与花大价钱购买奢侈品相比,他们往往青睐更健康、更多户外运动的生活方式,重视医疗保健,倾听自己内心世界的诉求。
海外医疗越来越受欢迎
在中国医院被“判了死刑”后,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丈夫决定带妻子出国接受治疗,因为那里有更高的医疗水平、更好的设备和医生,尽管高昂的费用对这个中产家庭而言并不是个小数目。
“我们目前有来自70个国家的1000名患者,中国患者正在增加。”洛杉矶西达-赛纳医院(Cedars-Sina)的国际医疗中心主任斯潘塞·科纳(Spencer Koerner)告诉香港《南华早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在这里接受双侧乳腺切除术后,这所医院在中国知名度大增。
《南华早报》称,越来越多的中国富人对海外高端医疗服务产生兴趣,美国是最受欢迎的目的地,其次是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向海外医疗机构寻求帮助的患者中,70%患有癌症,其余大多受心脑血管、神经或骨骼疾病困扰。
西达-赛纳医院为癌症病人提出的治疗方案收费约为两万到三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元到19.6万元),包括化疗、放疗、手术在内的治疗费用则在10万到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5万元至98万元)之间,有时可能高达数百万元。这不是个小数目,但大多数中国患者来之前体验过中国最高端的医疗机构,渴望更好的条件或更高的生存希望。
“他们总会提到两件事。”专门提供海外医疗信息咨询的北京一家医院创始人蔡强告诉《南华早报》,“第一,钱不是问题。第二,他们要最好的医生。”
蔡强表示,2011年只有3%的中国富人意识到海外医疗的诸多益处,这一数字在2014年上升到40%;在海外接受治疗的中国患者数量也从2011年的不到200人增加到2014年的约3000人。
美国“Insquire”网站称,寻求海外医疗的患者大多是中国富人,不菲的费用有时也可能令普通中产阶级望而却步,此时他们往往有更加经济的选择。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美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费用大约为1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1万元),但在韩国只需3.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5万元)。
富裕人群关注内心世界
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作的小李晒出了自己苦练已久的书法作品,收获了朋友圈里的一片“赞”。这个新婚不久的“80后”女孩告诉《青年参考》,在她看来,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大衣、香奈儿包、菲拉格慕高跟鞋一样,能把自己的生活装点得更加多彩,而且显得“更有品位”。
在上海某外企担任中层管理人员的张女士在工作之余,喜欢静坐品茗和收集茶具,并凭借这“杯盏之间的缘分”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闲暇时,她会带着宠物犬“铃铛”长跑锻炼。她告诉《青年参考》,这种动静皆宜的安排让她感觉生活“圆满”。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富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层面需要,信仰和健康正在成为他们钟爱的奢侈品,之前多年广受追捧的商学课程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人文类课程。逐渐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正向这个方向转变。
上海胡润研究院和兴业银行联合发布的《2014中国高净值人群心灵投资白皮书》显示,赚到足够的钱后,高净值人群会很自然地进一步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健康(88%)、旅游(79%)和教育(66%)等方面投入时间精力,因为它们“有助于心灵的成长和内心的满足”。
据《澳大利亚人报》报道,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是狂热的太极拳爱好者,美国某跨国公司驻上海高管查克·陈(Chuck Chen)在香港和台湾请教授带领修习佛教。复旦大学的哲学类课程吸引了不少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成功人士,但他们往往十分低调,因为到这里来是“寻找心理安慰而不是商业机会”的。
在外资银行担任董事总经理的妻子极力推荐下,杭州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杨晖清(音)在香港参加了台湾圆桌教育基金会举办的健康项目。如今,这对夫妇正在给他们十几岁的儿子报名。
“中国许多成功人士没有太多时间去反思,寻找生命的轴心。”杨晖清告诉《华尔街日报》,“这个项目帮我找到了我自己。”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