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因素,如孕妇喝酒、吸毒、营养不良、先兆子痫、感染等。
●分娩因素,如早产、出生缺氧等。
●伤病因素,如脑膜炎、百日咳、麻疹,以及头颅外伤、溺水、重度营养不良、重金属中毒等。
目前只有约1/3的智力残疾能找到具体的病因,余下2/3原因不明。有一些病因是可以预防的,例如孕妇禁止喝酒,做好产前护理,补充维生素,接种疫苗等,可以降低孩子智力残疾的风险。如果家族有遗传病的历史,建议在孕前进行基因检测。在孕期做B超、羊水穿刺检查可以发现与智力残疾相关的问题,但无法纠正。
有严重智力残疾的孩子可能还有癫痫、情绪障碍、孤独症、运动能力受损、视觉听觉障碍等问题。王德民表示,研究显示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比较短,可能是其饮食、保健的条件较差,患病的机会较高。
医学指导/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主任导师王德民
社会:父母和周围人需正确认识患者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现实中,智力残疾者给人的感觉也往往是头脑简单、天真淳朴。王德民表示,这些患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原始,但不能一概而论说其人品就好。由于智力不正常,他们的判断能力较弱,行为不羁,容易违反法律,肇事肇祸,甚至杀人放火,“在司法鉴定中,智力低下患者的刑事犯罪并不少见”。
很多智力低下的患者经常受到同学、伙伴的歧视甚至攻击,长期导致封闭自我、退缩,令症状更加严重。对此,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学会自立,自己动手完成事情,当他们掌握新技能就要予以表扬鼓励。王德民建议患者的父母和老师多从正面引导孩子,对他们做得好的小事情应加以奖赏,从而树立自信;在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提醒周围的人不要歧视孩子。
智力残疾的孩子长大后,能否结婚生子?在人道主义的角度,王德民认为智力残疾的患者有结婚的权利,但在现实的角度,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不宜生育,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尚且难以自理,生下孩子之后就更难尽到养育的责任,况且智力残疾还有遗传因素,恐怕会影响下一代。
应对:上特殊学校好过父母自己教
人群中智力残疾的发生率约为1%。其中85%的患者为轻度,仅比正常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慢一点,只要得到足够的帮助,大多在成年后能独立生活。一些家长以为孩子早期智力发育迟缓,长大后就能追上,相信“贵人语迟”之类说法。王德民表示,智力低下的孩子若不及时治疗,“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果在3~4岁以前就发现孩子有智力残疾,可进行早期干预,包括语言训练、物理治疗、家庭治疗、加强营养、生活技能训练等,临床上还可用健脑药物增强记忆力,或许能提高智力;如果到7~8岁甚至十几岁才发现,就很难恢复了,因为智力是长期知识加工、积累、强化的结果,错过了发育的最佳时机就很难补救。
轻度智力低下的孩子可能和正常人一起上小学、中学,但学习成绩全班倒数。中重度智力残疾的孩子记忆力非常差,品行、情绪可出现异常,无法坚持上学,可到相关的机构接受特殊教育,通过不断强化的训练让孩子适应环境,培养人际交往以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家长应加强和老师沟通,跟进孩子的学习进度,在家配合训练巩固成果,也可和其他智力残疾孩子的父母建立联系,分享有用的资讯,并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然而,王德民不建议父母让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教育,因为父母如果要上班的话,时间就比较有限,对孩子的引导训练时间不如全日制的学校那么充足,而且很难长期坚持,教得也不专业,效果不一定理想。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