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女儿婚房支付了50%房款,她说:“我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一些,无论是父母姐妹、亲戚朋友同事,你给了对方帮助,他就会心存感激。金钱这个东西非常敏感的,无论是哪种关系。父母帮了孩子一把,孩子心存感激,会对父母更好,两代人关系不就会更融洽么。”
中国父母在给子女买房这个问题上是积极的行动者,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发动者。他们乐意为自己的成年独生子女选房,更愿意提供经济资助。对父母们来说,最理想的居住模式是在“一碗汤的距离”内与子女比邻而居。也就是彼此独立,同时又方便日常照顾和感情交流。也许在这个急速的政策变化和制度变革的时代,个人难以独立做判断,需要借助家庭共同决策。当父母回忆改革时期,自己经历的工作、住房等一系列变化时,他们普遍使用“脑子很笨”,“很幼稚”,“什么都不懂 / 不知道”,“思想跟不上”,“没想过”等反思式的词语,去描述脱离了集体制保护的个人当时的不安全感和错误的选择。
也有人认为:“自己的子女,刚刚大学毕业,就帮他们买房子,用这个方式帮助子女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你帮他们在一个地方,买一个房子,限制了他们以后的迁徙或者是自己到更喜欢的地方去生活,找工作的选择空间也被压缩了。千万不要这样,这样实际是害了他们。”父母给子女置业限制了子女们的自由,让本就在温室里长大的新一代又丧失了一次自力更生的机会,从而无法更独立、更成熟地融入到社会之中,就等于送他们一副拐杖,无法真正的学会走路。
被房子撕裂的亲情
2015年的这个夏天,张煜(化名)与女友分手了。原因很生硬,就是他家只有父母住的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完全没有能力帮助他购房。买房结婚这个事已经不是张煜和女友之间第一次吵架的主题了。吵多了,张煜就开始怨恨自己的家庭,怨恨自己的父母。他开始疏远自己的家人,甚至于不回家,最可怕的是他觉得父母是自己的“仇人”、“罪人”,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更显得支离破碎了。
在房子面前,婚姻、亲情、爱情都显得这样无奈。是我们的住房需求扭曲了房价,还是被推高的房价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伦理亲情观?
张煜的父亲说:“辛苦一辈子只捞到这样一套房,当初很幼稚,分这套房的时候以为一两年就会有改善,眼看着厂里还在给职工建新房,谁知道工厂说倒闭就倒闭了,自己还是思想更新不够快。那时候改革开放没多久,大家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像执筹一样,没人知道自己执到的是好筹、还是坏筹。有工友冲出去下海赚钱,但自己还是愿意待在工厂。哪知道50岁就下岗,而当年那些下海的人,有些买了三房一厅,买完一套又一套。儿子一直结不了婚,我自己脱不了干系啊!”
或许,目前房子已经被贴上社会标签,成为衡量一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这种无处不在的影响力警示着我们,有些人被房子绑架的价值观已经跑偏了。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很强烈,却很少用“爱”或者“喜欢”等词语表达对子女的情感。但是,如果子女在外租房、独自贷款买房,那是孩子“受苦”,他们不认为子女独立贷款买房、外出租房是有能力、逐步独立的表现。主动为子女购房,实际上是将市场环境、子女发展以及自身生活期待三者捏合起来的策略,因此是重新嵌入社会的努力。这样的努力是否最终能使两代人都满意,并获得两代关系稳定与平衡?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