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凯忻
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价值在国内外被一些研究所证明,也被社会所广泛呼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现代社会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深入了解上海市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实际情况,为学校开展专项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依据,笔者对随机抽取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某普通公办小学1至5年级的382位父亲进行了调查研究。
文化程度高的父亲整体表现好
本次调查将小学生父亲参与内容按照“供养”到“养育”分层递进,共七个维度,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方面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方面层层递进。
父亲参与中“家校联系”最差,给予“间接支持”最好,“情感支持”水平较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从低到高的排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整体表现好,低收入父亲“陪伴互动”强。父亲参与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作为参照,分析学历和收入的高低在父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
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大学专科为划分界限,将文化程度分为高低两类父亲群体,发现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
本研究将月收入大于等于5000元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不及5000元月薪的则归为低收入群体。发现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
父亲更多扮演的是供养者角色
通过本次随机的父亲参与调查,笔者在大众对父亲缺席现象有普遍感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市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抚育性。本次调查发现,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序,反映出父亲在对孩子的直接生活照顾、有关学业的学习辅导、日常的亲子互动等方面缺席较多,日常照顾仍然是母亲的传统职责范围。上海小学生父亲基本扮演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养者”角色,他们为孩子、为家庭在外打拼,将教育孩子自动归为母亲的职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