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罗医生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错误。
他对近3年来自己接诊的40多例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溺爱,不但是有求必应,而且是事事提前安排妥当。
再回到甜甜身上,问诊时,妈妈也特别说到,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不用孩子担心,比如:开学前的准备工作,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接送,所有一切能达到的都立马满足。总之,事无巨细能做到的全部代劳,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丧失主动交流的能力。
“放眼我们身边的家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出于对孩子的宠爱,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站错了位置,他们喜欢站在孩子的前面,帮他们扫清所有的障碍,殊不知,因此孩子丧失了许多社交的机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而欠缺。”罗医生说。
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家长要站到孩子的后面,让孩子直面压力与挫折,让孩子在处理过程中锻炼沟通能力与抵御挫折的能力,等到非出手不可时再站出来与孩子一同面对。
一个误区:腼腆和社交恐惧不一样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得社交恐惧症?
罗伏钢医生对他自己3年来接诊的40多例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60%是中学生,还有一小部分是新入学的大学生或是新入职场的菜鸟,而这与国外许多专家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社交恐惧症为何会如此青睐青春期孩子,这与孩子在该阶段的成长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进入中学开始,很多孩子慢慢尝试独立,失去了父母的保护,他们受挫的概率变得更高。其次,青春期的孩子会特别自我,尤其注重自我的形象,一旦遇上在众人面前出丑的事情,心里会特别过不去。
因此,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要特别注意青春期孩子的性格改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突然变得内向,是青春发育期比较腼腆而已,殊不知,腼腆与社交恐惧有着本质的区别。腼腆是不愿与人交往,社交恐惧则是不敢与人交往,对于患者本人来说,这种想做而做不到的感觉是相当煎熬的。
一种治法:走走亲戚、发发传单
当然,社交恐惧症并非不治之症,目前临床医生们比较推崇的是“系统脱敏疗法”,至于究竟怎么脱,不同的医生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罗伏钢医生的方法则比较有意思——走亲戚、发传单。
还是以甜甜为例,罗医生建议妈妈带着她每天去拜访一位亲戚,因为亲戚相对完全陌生的人来说她更能接受。果然,她两周成功了四次,第二次到医院复诊时,会主动跟医生说:“我还是很紧张,很害怕。”
有了之前的进展,罗伏钢医生鼓励她试着去大街上发传单,前面三天她直接调头回家,第四天终于敢声音很轻地跟路人说“你好”,之后她又能跟陌生人简单介绍她推销的产品。等到第三次复诊时,她已经能与医生眼神对视,正常交流。如今,她已经能独自去参加夏令营活动,开心地打电话回家说交了很多新朋友。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