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学会好好说话
日期:2016-12-01 09:38: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温馨 绘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经常听到或接触到的个案,亲子之间说话总有些火药味,似乎总离不了挑剔的、指责的、埋怨的或是回敬的口吻来说一个事情。我在高年级的作文里曾看到一个孩子写她和妈妈说话的情景,她说妈妈总是大声呵斥。小时候她不敢回嘴,到高年级她就学会了以超过妈妈的声调去回敬。如果妈妈还要大声呵斥,她就只好用尖锐刺耳的声音去超过妈妈。弄得家里经常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全家都不得安宁。她很苦恼,有时候根本看不进书,情绪很坏。家长们想想,是孩子不愿好好说话吗?不是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好好说话。可见家长要学会好好说话。
也许有家长认为跟孩子说话还用学么?答案是肯定的,家长没有好好说话,除了给孩子不好好说话的示范,还可能阻塞与孩子的沟通。据调查,小学三四年级已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说孩子什么也不告诉自己了,甚至有家长动怒追问,也不一定能听到实话。有家长说:“我知道孩子说的有一大半都是敷衍我,孩子真正想什么我并不知道,甚至他说今天老师讲了什么,我也不能确定是真是假。”这样,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就十分被动。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从小孩子对父母是无话不说,告诉父母自己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小学还没读完就不对父母说实话了呢?设身处地想一下,我们成人与谁讲话,如果话不投机,或被挖苦一顿,你还会再说吗?若家长总是用指责、挑剔、数落甚至暴怒的方式说话,孩子还愿意告诉你真话吗?仔细追究起来,确实是家长没有好好说话,割断了沟通的可能。那么家长怎样好好说话呢?
要理智,不失仪。
孩子上学后,在学习、同伴交往、师生关系方面会有各种不适应,有孩子能掌控的,也有孩子畏难的,有进步也有退步,有成功的事情也有失败的伤心。所以家长要有理智、客观的心态,孩子报告好消息能好好说话,孩子说没考好也能够好好说话。如果孩子没考好家长就气势汹汹,其结果孩子就只敢报喜不敢报忧,甚至什么也不愿告诉家长。
古时候要求做母亲的要“有母仪”,要“容止若思、言辞安定”。意思是做母亲的仪态举止要端庄,言语措辞要稳重、有内涵。中国文化认为“修己以敬,安之以人”,自己内心安静才有端庄的仪容举止,仪态端庄的母亲才能给孩子安全感,给孩子不急躁、有分寸、好好说话的良好示范。
此外家长要守信用,对孩子说的话不能随意发挥。孩子信任家长才对家长说的话,家长不能用来跟孩子算账。比如孩子讲了实话,家长不能过后批评孩子时反而去说:“上次是你亲口说的”,怎样怎样,就很不理智。失去孩子的信任不需几次,只一两次就够了,家长要特别检点自己,要守信用,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要正面,不挑剔。
家长和孩子说话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家长“好好说话”,就是跟孩子说话的心理位置、语气措辞都是积极正面的,是谆谆教诲的,是耐心温和的。而不是厌烦挑剔、挖苦讽刺,更不是说反话,让孩子不知所云。有个小学生说,不管她问妈妈什么,妈妈总是盯着她半天不说话,或者说:“我怎么知道?你还问起我来了,该问的是你!”这个孩子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意思,自己只好无趣地走开。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原本就是可信赖的、值得尊重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信赖父母,通过父母可以信赖世界,认同父母的要求,才能按照要求努力去做到。家长若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的正面引导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有位大学教师,孩子问的字词自己不能确定,就对孩子说:“爸爸也不大清楚,我们查词典吧。”既弄清楚了孩子的提问,也示范了积极正面的求学态度和好好说话的榜样。
另一方面,积极正面引导,要克服“孩子祖宗化”的说话方式。现在有的家庭 “孩子祖宗化”倾向比较严重,家长成了奴才,跟孩子说话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孩子,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早就丧失了正面引导的可能。这样的结果,导致孩子与父母大吵大闹、不耐烦地随意打断父母说话,根本无法形成好好说话的模式。
要鼓励,不扫兴。
有个孩子高兴地对家长说:“我今天单元测验96分,以前没这么高!”而家长立即板着脸说:“单元测验算什么,要期末96分才算能干”。孩子顿时扫兴万分。这也是家长看似在激励孩子更上一层楼,而无意中反倒有点破坏了孩子的积极性。家长要懂得,语言夸奖是鼓励,分享孩子的进步喜悦是最好的鼓励。
有的家长做得比较高明,对孩子的讲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孩子获得进步的喜悦总是由衷地去分享,并大加鼓励。这样的收益是多重的,既鼓励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鼓励了孩子与父母交流的信心和兴趣,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又有词汇的积累。
要倾听,不打断。
好好说话,包括好好倾听孩子说话。有的家长只关心考试分数,其余的就不大想听,甚至一概不听。孩子在学校会有各种喜悦、苦恼和困难,最初总是告诉父母。而有的家长认为没有时间听小孩子讲话。还有的家长只顾自己玩乐,每天给孩子几元钱吃饭,自己泡在牌局里,孩子没有任何机会对父母说什么。
家长要学会好好倾听孩子说话。孩子的话往往条理差、内容简单,甚至幼稚得好笑,但家长的认真听,耐着性子听,就是一种积极关注。这种关注是告诉孩子家长重视他的想法,懂得他的心思,知道他在努力,这种积极关注能形成建设性的亲子沟通,有效消除孩子的紧张、孤独造成的不良情绪。有位家长工作忙,但总是尽可能在上学时多与孩子走一段,听孩子说这说那,说的事情都不重要,但这种倾听很重要,对小学生、对遇到困难的孩子尤其重要。
要讲究“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是指肢体语言,也叫“非词语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姿势、体征等。据研究,人类65%的交流信号是肢体语言。所以家长“好好说话”包括恰当的身体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有孩子说:“只要看一眼妈妈那凶神一样的眼神,就知道我已到了地狱门口。”还有孩子说:“开口骂我还好一点,要是爸爸阴着脸不说话,那才是我的世界末日。”诸如此类极端的身体语言,都是为人父母要力戒的。
归纳起来,关于对孩子好好说话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形成良好应答关系”,这种应答关系包括良好的语言应答和情感应答。比如孩子回家告诉家长一件学校的事情,家长询问孩子“什么?”这同样一句话,家长可以是关切、温和的“什么?”让孩子很安全、放心。但也可能家长是反感、审讯式的“什么!?”让孩子害怕、不寒而栗。所以家长需要学习好好说话,需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好好说话了:一是好的语言应答,二是好的情感应答。
(作者赵石屏,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