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心平气和的家庭,成就坚毅品格的孩子

日期:2016-12-13 09:08:50        来源:北京家长汇     浏览量:

\

  家长要学会“化错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学校和社会都是枝和叶,根深才能叶茂,根系发达,树才茁壮。家庭是孩子生长成长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而言,没有比父母更好的模仿对象:先有家长的美丽,后有孩子的动人。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家庭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家长要在爱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做到言而有信、言传身教。

  任何教育都是一种科学和方法,家庭教育不是讲道理,更多的是靠体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围,例如读书的氛围和习惯等。"家里可以没有衣帽间,但一定要有书房。"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另外,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懂得尊重孩子。孩子有好多地方是会犯错误的,家长要懂得孩子犯了错误怎么去教育。家长要学会“化错教育”,就是要把孩子所犯的错误化成一种艺术,用“化错教育”去引导和教育孩子。

  家长们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目前常见的几大误区:乱作为,孩子是我生的,想怎么教育我说了算;不作为,孩子还小,长大就知道了;不知道怎么作为,我把孩子交给老师,你怎么教育都放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没有彩排,不可能推倒重来。对家长来说,教育孩子,你责无旁待。

  要克服爸爸和工作结婚了;妈妈和麻将结婚了,孩子在爷爷、奶奶怀里撒娇。好孩子是带出来的,坏孩子是惯出来的,傻孩子是骂出来的,疯孩子是逼出来的。每个孩子天生都是演员,他不是表演自己,他表演的是这个家庭的悲喜剧。

  家庭教育十大准则

  一、良好的氛围,读书的坏境、友好的坏境、宽松的环境;

  二、 明白家长的六种角色定位:人生设计师、榜样、心理医生、参谋长、良师益友、后勤部长;

  三、 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艺术;不横向比较、言而有信;

  四、 努力树立教师的威信;

  五、 把缺点化为优点;

  六、 想办法克服孩子的坏毛病;

  七、 教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八、 鼓励和惩罚并用;

  九、 给孩子点亮心灯;

  十、心中有梦想,沙漠也是绿洲。 

\

  父母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

  我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但我觉得这是不可比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棵独立的树,全世界每棵树都长成一样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光辉就没有了。

  家庭教育既难,又不难。前两天我读到一篇文章,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父母如果随着自己的情绪好坏来教育孩子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无所依从,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也搞不清自己怎样去迎合父母的脾气。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理性地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等。

  我认识这样一个家长,是个植物学家。一天,孩子问老师一种植物是什么。老师不知道就说回去问你爸爸。爸爸说,我也不知道,让我查查吧。然后修书一封给老师,告诉他那是什么植物,并说:“由您告诉孩子我觉得更好,我要让孩子懂得,你的老师知识比你父亲更多,由此,您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会更伟大。”这样的家长用温情与鼓励,以他的宽容和对教育的准确理解,融洽了师生关系以及家长和学校的关系。因为,一个对孩子缺乏耐心或漫不经心的家长是不可能对其他人奉献爱心的,于孩子而言,理亦如此。好的家长,也在为成全好的教师施加自己的影响力,这才是对孩子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

  孩子是父母两个人教育的结果,靠母亲一个人是完不成这件事情的。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有意无意中已经通过自己的行为传输我们的人生价值,孩子对父母一定是有样学样。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的品质。 

  家庭教育的着重点:

  一、教修养,教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是先有生物的遗传体,后是社会的遗传体,孩子的社会化成长进程是:成长、成人、成才。

  二、 教习惯。生活、学习、待人。懂得友善、懂得感恩、学会分享、学会关怀、心态阳光。

  三、 教道德。德者智,有道德的更聪明,知识的缺陷可以弥补,道德缺陷无法弥补。

  四、 教自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总之,家庭教育要教给孩子:扬在脸上的智慧;长在心底的阳光;融进血液的骨气;刻进生命的坚强。

\

  性格特质决定孩子能否成功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