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必读书目排序
开放课程大纲项目是全球第一个在线大学课程大纲数据库,由美国第34任总统、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艾森豪威尔上将1950年创设的美利坚论坛倡议,阿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携手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斯沃斯摩尔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高校自2014年起共同研制。该项目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100所大学38个学科为目标群体,将其约110万个课程大纲文本收录。收集途径主要有三条——各所高校公开的网页、与大学签订获取课程档案的信息安全协议、个人捐赠。
基于哈佛图书馆开放元数据和期刊储存器(JStor)两大数据库,该项目的资源管理器把110个课程大纲文本所提及的作品题目与之匹配,辅之以其他元数据如作者、出版机构和出版日期,由此形成有效的基本数据。而最终所呈现的作品排名则通过教学评分这一数字指标,即把作品按课程大纲文本中的阅读频率(1至100)来排序。如果一部作品在同一个课程大纲文本中反复出现,那只能计为一次。如果一部作品出现在推荐书目或其他文献目录中,则仍然计数。教学评分是对作品价值的教育学判断。与传统的建立在期刊引用分析基础上的文献排名相比,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必读书目闪烁名校办学理念
开放课程大纲项目认为,课程大纲实为对作品的同行评议,进而做出教学选择,故而有助于作者、高校教师、大学生、高校管理人员、出版商之间对课程的协调与开发。课程大纲可谓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初步推算,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自2000年以来生成的课程大纲数量在8000万至100亿个。这个课程大纲资源管理器尚处于测试阶段,技术有待完善,数据有待充实,语种有待扩展。
为此,开放课程大纲项目敦促高等教育机构加大课程信息开放力度,也呼吁个人积极无私捐赠。而且,哈佛大学图书馆开放元数据包含1100万部作品,但没有报刊文章。期刊储存器数据库目录包含900万篇文章,但滞后3至5年,也无法覆盖所有学科。该项目有意涵盖期刊文献和开放存取文献。
目前,呈现的这份必读书目榜单无法识别书目的属性,如专业性、通识性抑或实用性。譬如,历史学专业教师选择最为频繁的一册图书是《学期论文、毕业论文和博士论文书写指南》,而位列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必读书目之首的《文体要义》亦可视作写作实用书籍,可谓英语写作圣经。在人文社科领域,《共产党宣言》是跨越学校围墙穿透专业壁垒的一本典籍,理应归类于通识性文献,且旨在培育批判精神。
开放课程大纲项目虽无法彰显各校办学特色,却闪烁着办学理念。譬如,哈佛学子最需阅读的是马丁·路德·金的《一封写于伯明翰监狱的信》,该校恰恰是常春藤联盟中种族最为多元的一所。对照牛津和剑桥的首选必读书目,作为牛顿和达尔文的母校,剑桥以科技类图书为主,而牛津书单前十位皆为经典: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各两本,柏拉图和韦伯各一本。
留学生与人类文明对话
在牛津,当年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的钱钟书终日厮守博德利图书馆,饱览群书,如饥似渴。钱钟书自谑为东方蠹虫,并把该馆命名为“饱蠹楼”。
虽存诸多缺憾,亦有将人类的思想生活沦为计量之嫌,但通过捕捉教学中的阅读轨迹,开放课程大纲项目至少可以为世人勾勒一幅欧美高校的精神地图,由此映射欧美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本土情怀与国际主义相交互,历史意识与现实责任相对接,传承担当与批判精神相融会。此即为经典之魅力。
必读书目未必经典,经典则必读。欲知大道,必先读典。学子务必与经典巨著对话、与名师大家对话、与人类文明对话。纵然大千世界万般精彩,别样精彩就跃动于名校之间,潜隐在典籍之中,如钱钟书——牛津大学的东方蠹虫,以诵读、品读、研读来探寻、萃取、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俞可)
链接:
美国十所顶尖大学 推荐书目综合排名
1《理想国》柏拉图
2《利维坦》霍布斯
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9《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恩格斯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