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昨日(4月19日)公布了陕西省幼儿园小学衔接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全省各幼儿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内容,采取小学授课方式组织幼儿活动。小学要坚决做到不以任何形式组织入学考试,坚持“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今后小学与幼儿园将“联动”,在幼儿园学前一年至小学一年级期间做好幼升小相关衔接,帮助孩子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平稳过渡,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幼儿园
培养自理意识 为小学学习生活做准备
据了解,今后我省将在幼儿园学前一年至小学一年级期间做好相关衔接。
指导意见提出,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幼儿园可通过必要主题活动,萌发儿童向“学生”角色的发展;鼓励儿童与同伴、教师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交往,逐步建立集体意识;通过开展“参观小学”“学做小学生”等专项主题活动,让儿童初步了解和体验小学生活,萌发对“学生”角色的认同。
同时,指导儿童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穿脱衣服、会系鞋带、叠被子、整理保管自己的生活学习物品),树立时间观念,按时上幼儿园,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养成生活自理意识,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幼儿园要适度加强儿童体能锻炼,保证儿童身体运动机能各项监测指标达到要求,增强身体素质,避免儿童入学后因免疫力低下、体力不支等原因,影响学习生活,并培养儿童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倾听,专注力,阅读习惯,质疑,提问,语言表达,合作,探究,任务意识,规则,使用工具,书写姿势等。
幼儿园可适时改变活动室布局,创设小学课堂情境,让儿童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感知和认同;适当延长教学活动时间,缩短自由游戏和午睡时间;设置固定集体教学时间,教学形式逐步接近小学;与周边小学建立友好协作的关系,开展“我是快乐的小学生”等入学前的体验活动;创设幼小衔接区域,投放与小学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儿童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进一步增强对小学的了解。
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幼儿园学前教育体现“保教并重”,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个性、能力培养。而小学则以“教学为主”,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上课提问、批改作业、考试等形式来检查、督促、巩固学生的学习,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现实要求做好两种不同教育的有效衔接,对孩子的顺利成长至关重要。
小学
增强“幼小”互动 坚持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
省教育厅要求,小学要加强“幼小”互动,建立协作关系。加强小学与周边幼儿园的联系,建立友好协作的关系。小学应定期邀请幼儿园园长召开“幼小衔接”座谈会等活动,建立健全小学与幼儿园的联系,切实做好衔接工作;及时向幼儿园提出“幼小衔接”注意事项,签订“幼小衔接”合作协议,建立“幼小衔接”工作的长期合作机制。
改进课程梯度,做好教学衔接。坚持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减缓小学和幼儿园两个学段的学习梯度。
加强互动交流,双向无缝对接。有针对性地组织校、园开放活动,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入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共同探讨儿童在生活、学习、游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小学教师对幼儿园幼儿做出分析、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小学教师深入幼儿园参观环境、现场指导、随堂听课等活动,了解大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双向靠拢做好衔接工作,为幼儿进入小学,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
主动参与“幼小衔接” 形成家园合力
家长作为幼儿园和学校的合作伙伴,是重要教育资源。指导意见提出,除了幼儿园和小学之外,也要挖掘家长潜力,形成家园合力。家长不同的知识背景、职业特点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有效弥补了教师的专业缺陷,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幼小衔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加强“幼小衔接”专项宣传,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缓解家长入学焦虑情绪,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衔接教育。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以便儿童入学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和环境的改变,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
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增强幼儿园活动设置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联系性,指导家长在社会适应性、生活能力、身体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家长和儿童一起在家庭中布置独立的学习空间,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通过园本、校本研修,制定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指导家长建立儿童发展档案,进行幼儿园毕业生追踪回访。幼儿园定期回访追踪毕业儿童,了解毕业生入学适应的情况。邀请毕业生家长来园,分享儿童在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交流儿童升入小学后的教育心得。发放“幼儿入学一学期适应性调查问卷”“幼儿入学一学年适应性追踪问卷”“小学一年级教师调查问卷”等。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