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我们现在这样的选拨标准,会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造成怎样的影响?
王小东:这么搞下去的话会造成国家人才缺乏,不仅是高精尖人才,很可能将来连优秀技工都找不着。长此以往,我们中等偏上的人才将会大大缺乏,而这些人才特别重要,尤其是对现在的工业进步特别重要。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就嚷嚷制造业很重要,不能让制造业空心化,结果还是空心化了。我们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从长远来看,我对中国的教育是看好的。因为文化的传承是不那么容易割断的。中国古代出来两个伟人,商鞅和孔子。商鞅从外部给人加了个秩序,告诉你违反这个秩序就要你的命。孔子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张内在的教化,让人自觉遵守秩序。这两个结合起来,使得中国人历来有独立、尊重秩序、肯干活的传统。这些品性已经内化在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中国人不缺自力更生的进步精神。
中青报:现在的教育改革趋势是文理不分科,您怎么看?
王小东:这得看是向上拉还是向下拽。到大学本科毕业为止,我们理工科学生其实不比发达国家差,但文科生的科技素养确实比国外差。杨振宁说过,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比美国的强。我们真正赶不上美国的,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差距一下子拉开来了。2009年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曾披露一组数据: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和507名博士的输入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这虽然是个历史数据,但足以反映中国大学教育的水平。
我感觉,国内现在文科生的水平,比上世纪80年代要强了,但比起发达国家还是不行。所以我们的文科生教育要大改,要往上拽,文科生的功课必须加紧。现在国内文科生的功课太松散了。表面看,文科生不用那么辛苦,他们捡了便宜。但是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绝对没什么便宜可捡的。
中青报:您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哪些具体建议?
王小东:首先第一步,不要再妖魔化考试了;第二步,现在不是要降低数理化的教学难度,而是要加强文科生的通识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要把文科往上拉,而不是把理工科往下拽;第三步,提升高考区分度。我觉得高考就应该从中段拉开,做好区分。上段识别不了也很正常,应该有第二次考试。
中青报:您是说给高校一些权力?
王小东:对。但是高校自主招生不能搞推荐,一推荐,什么人都可能上来了,而是要给高校第二次考试的权力,而且必须是笔试。一些西方研究证明,面试对于一个人将来业绩的检测是很差的,笔试比面试要准确得多。
再一个,学生一定要因材施教,我们应该比过去放得更开,优秀的学生一种教法,中等的学生一种教法,基础薄弱的学生一种教法,学习特别差的学生可以考虑“快乐教育”。当然,最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考虑快乐教育,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快乐”。
我想订正一个东西,许多关于人类智力的研究证明,语文才能与数学才能高度相关,不是对立的。说实话,你数学不好,语文也一定好不到哪儿去;同样语文不好,数学也不会登峰造极。我们大学第一天,老师跟我们漫谈的时候就说:“你们可别以为我们这些数学老师都只会做研究,我们啥都会,吹拉弹唱、画画、玩体育都很好。”
有人会拿钱锺书说事儿,但是要知道,钱锺书考大学时,现代数学刚引进中国不久,大家都不怎么好。要是有现在的学习条件,钱锺书的数学肯定不一样。但如果你有现在这种学习条件,数学还不好的话,就说不过去了。
中青报:现在校外的基础教育“二课堂”经济迅猛发展,许多家长都给孩子在外面补课,您怎么看待补课经济?
王小东:现在学校管得比较严,不准公立学校老师在外兼职。但是以现在的趋势,这种现象很难控制得住。而且可能会造成公立学校的名师流失,因为外面补课收入太高了。这个是没办法的。在现在的教改方针下,公办教育不提供好的待遇和优秀生资源,名师一定会出去。要扭转这个趋势,整个的教改思路要大改。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