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园遭到欺负再认识
编者按:幼儿园是孩子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他们第一次独立与人接触、学习与人交往。可是,孩子们前一秒钟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后一秒钟就有可能抡起小拳头。孩子被打,该不该还手?长久以来,我们的标准答案是主张宽容相待,不要以暴制暴。可是,却出现了“小霸王”越来越厉害,懦弱的宝宝反倒天天被人欺负的现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后, 这个问题得到了科学的回答,其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提出合理的目标期望: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要求6岁幼儿学会“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事实上,如果幼儿在人生经验初期,对别人的无理侵犯逆来顺受,极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对其长大成人后的心理健康、为人方式都有深刻的影响。那么,如何把握好“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的分寸呢?
幼儿在园遭到欺负,该不该还击?
调查者:朱会会
我们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大班幼儿是200多人,我抽取了其中100位家长做了这个小调查。
调查显示:
①态度坚决,支持孩子还击,20票;
②出了问题找老师,让老师解决,21票;
③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大人不需要干涉太多,39票;
④不还击,要让孩子保持一颗天真善良的童心,认为世界是美好的,16票;
⑤弃权,没法回答,4票。
分析:
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支持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大人不要去干涉孩子的世界,如果大人过多地去干涉反而会给幼儿的世界增添阴影。在同意并且支持孩子反击的家长中,他们有的也并不一定是直接反击,一定要搞清楚事情缘由,不让家长和幼儿鲁莽行事;他们所谓的反击是怕如果孩子不反击,长大以后会形成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
幼儿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一天完成的事情。在3-4岁时,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4-5岁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并且能够不欺负弱小;5-6岁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同时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幼儿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走过来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辛寨镇中心幼儿园)
学会自卫 赢得尊重
蔡春燕
《指南》社会领域“人际交往”章节中,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提出合理的目标期望: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要求5-6岁幼儿学会“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这一点在《指南》出台之前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面简称《纲要》)等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中从来没有体现过。事实上,如果幼儿对别人的无理侵犯逆来顺受,极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对其以后的成长不利,长大后融入社会也比较困难。下面就是我们在一次素质测评时发现的“幼儿受到欺负不知道自卫”教育实践案例,以期帮助幼儿正确看待自己、对待他人。
引子
我们幼儿园每学期都有例行的幼儿素质阶段性评价。本学期大班社会领域有一个实践题: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有人欺负你,如何解决?当我与其中一个班的孩子们探讨这个话题时,多数孩子的第一回应是“跟他讲道理。”我追问:“怎么讲?”有孩子说:“我会跟他说,你再欺负我,我就不理你了。”我接着问:“那如果讲道理也没有用呢?”又有孩子说:“告诉老师。”我提醒他们:“大班的孩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你们能自己解决吗?”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老半天不吭声。
几个平行班测评下来,关于“有人欺负你,你怎么办”的话题,孩子们的答案无外乎都是“讲道理,告诉老师。”在我的追问下,偶尔有极个别孩子会回应说:“把我惹火了,我就教训他一顿”……
分析
长久以来,当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都教育孩子“要与同伴友好相处,要互相谦让”。一些纲领性文件,如《纲要》也提倡的是积极的正面的教育。孩子们接受的信息均是“打架是不对的,不能还手”。常常也因此让多数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受欺负时只会一味退让。只有极个别的孩子保留自卫精神。我们不提倡打架的行为,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孩子在挨打的时候仍然不作反抗,这样的教育无疑也是失败的。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卫,是我们现下需要探讨并付诸实践的。
随后的幼儿素质评价小结,老师们就“幼儿受到欺负该不该自卫还击”这一话题展开了研讨。老师们还分享了几则幼儿自卫还击的小故事。
【故事一】
好欺负的阳阳
星期一,户外活动时,几个孩子把阳阳的球抛来扔去,就是不肯还给阳阳,急得阳阳满操场追着球跑。
星期二,午餐后,看见阳阳坐在小椅子上哭个不停,原来是几个孩子恶作剧地将番茄汁涂到了阳阳脸上,使阳阳变成大花脸,成了大家取笑的对象。
星期三,好几个小朋友把阳阳的小整理箱翻得乱七八糟,油画洒落了一地。
……
老师很是奇怪:为什么小朋友都喜欢欺负阳阳?调查发现:用孩子的话来说,就是阳阳好欺负。别的孩子打阳阳,他是不会还手的,最多哭哭鼻子。如果你把他的东西扔在地上,他也不会告诉老师,自己还会乖乖地把东西捡回来。总之孩子们觉得欺负阳阳很有意思。谈话中,老师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阳阳,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阳阳的想法和感受。后来,老师还找了阳阳,告诉他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他,他可以走开,不要让别的孩子欺负他。如果还有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也应该告诉老师,老师会让那些小朋友不再欺负他的。
分析
孩子们常常会对没有自卫能力的孩子很不仁慈。如果他们发现只要挥动拳头就可以居于优越地位的话,久而久之,孩子之间就形成一个欺负与被欺负的关系。当老师发现阳阳老是被同伴欺负后,首先做的是了解被欺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移情”教育,并试图教会阳阳自卫的两个具体方法:“走开冷处理”与“寻求老师帮助”。老师采用的是文明自卫还击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不欺负他人。同时,也让阳阳学会自卫,建立自尊。
【故事二】
以牙还牙
可儿和雅雅同住一个小区,同是中(1)班的小朋友,平时喜欢一起玩。一天区角游戏时,两个人为争当美容院的美容师发生了矛盾,几句争吵之后,可儿大打出手,而雅雅则因为一直被妈妈教育不要打架,因此始终没有还手,最后还被可儿用指甲划破了脸。雅雅哭着告诉老师,在老师的调解下,可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向雅雅道了歉。但之后一段时间,又连续发生了几起可儿欺负雅雅的事情,老师教育了几次成效都不大。
一天放学回家,雅雅告诉妈妈,说不想上学了,因为可儿在幼儿园老是欺负她。妈妈急了,告诉雅雅:“以后如果可儿再无缘无故地动手打你,你要记住自卫还击。妈妈相信你会打赢可儿的。”
几天之后的一个双休日,妈妈正在做饭。突然听到楼下传来大声的争吵,接着是一阵短暂的混战,然后是雅雅一脸轻松地回家了:“妈妈,可儿欺负我,我把她打哭回家了,让她记住再也不能随便打我了。”
雅雅对可儿进行了“以牙还牙”自卫还击。从那时起,俩人在一起玩的时候就友好多了。
分析
当雅雅妈妈发现一味地教孩子“与人为善、不要打架”,让缺少反抗意识和能力的雅雅处于越来越弱势的地位,可儿欺负雅雅已成一种惯性。
在忍无可忍之后,妈妈教雅雅“以牙还牙”自卫还击,扭转了可儿与雅雅之间的相处模式,成功改善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父母还应该逐步让孩子懂得,这种“以牙还牙"的暴力行为只是保护身体、捍卫自尊的最低级的手段,在万不得已时才需要使用。
最后,老师们就这一话题达成共识:被欺负了可以自卫还击。当然,幼儿年龄小,对于自卫还击度的掌握不够恰当。我们更鼓励文明自卫,比如对同伴的无理要求不予理睬等。“以牙还牙”的暴力自卫要慎之又慎地使用。
《指南》第一次出现了“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反映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体现的是“幼儿为本”。
学会自卫可以帮幼儿赢得自尊,当幼儿有效制止了对方进一步伤害自己的时候,他会感到:我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尊严。
当然,在文明的社会里,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使用暴力的方式反对暴力。实际上,这种维护自尊的原始方式常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在教给幼小的孩子“以牙还牙”自卫还击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孩子理解并使用更为文明的自卫方式,孩子的心理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健康发展。自卫还击的过程也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
“别人打我,我该怎么办?”
许游
不主张幼儿在被欺负时立刻还击
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我们知道,大部分时候,幼儿并不是故意欺负他人的。我们在日常幼儿园教学与游戏中都会发现,6岁以下的幼儿处于前道德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质上并不会“欺负”他人,最为常见的是幼儿单纯地想要某个玩具,占领某个游戏区域,学习某个动画片人物,发泄某种情绪,而采用了打、踢、推、咬等肢体语言。这其实是儿童社交技能的缺失,在现实中表现为欺负所特有的重复发生性,在心理学上的反映则是幼儿移情能力不足。这种技能的缺失,需要我们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进行弥补,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幼儿园处理幼儿之间冲突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大家都能发现孩子被人打过后会发愣,并不是被“吓到了”,而往往只是因为不知道“当下这个情景我应该作何反应”,我们应该创造相关的情境,让幼儿得到锻炼、提升。
以幼儿“争抢秋千”为例,如果不选择互相妥协,双方都不能在短暂的游戏时间内玩到秋千。
在“争抢秋千”中,孩子们为了能玩到秋千,会进行协商,如你先荡,我帮你数,我数到10你就下来让我荡,你再帮我数。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等活动的安排上,注重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针对性地多安排一些利于幼儿交际能力提升的活动,例如: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分别扮演属性相反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为儿童创造助人和合作的机会等。
在教师处置冲突方面,美国《学前教师技能》一书中“冲突谈话”的做法显得非常科学:倾听每个儿童;感谢每个儿童告诉你所发生的事情;不要责备任何一个儿童或让他们陷入相互指责之中;问问每个儿童此刻另一个儿童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怎样做可以让另一个儿童的感觉好一些;共同商量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法。
而我国浙江安吉的做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老师们倾向于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除非幼儿产生剧烈的肢体接触,否则不建议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这无疑是将幼儿之间的冲突视作绝佳的锻炼机会,培养幼儿控制自身情绪以及社会交际的能力。以事后帮助幼儿反思的形式,将处理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幼儿,不再用权威的身份去压制双方幼儿,避免了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儿童的发展和需要出发,不仅制止了“被欺负”这一结果的发生,也着重引导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防止幼儿下次再产生冲突。
家长教育四步法
笔者通过与不同家长的沟通交流,得知大部分家长“教育孩子还击”,无非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会自我保护,受到伤害或是懦弱成性。通过家园合作,我们应该建议幼儿家长,将家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告诉孩子如何自我保护上。家长们需要相互信任,配合老师,不断提醒幼儿,即便发生肢体冲突,也仍然以寻找成人帮助为第一选项,明确告诉幼儿,寻求帮助并不可耻,而不会善用周边资源解决问题才是愚蠢的。
家长们应当告诉孩子在遭遇冲突、欺负行为时,以如下顺序进行操作:
先期警告(如被欺负者勇敢地说出:“你再这样做,以后我就不再和你玩了。”)通过先期警告,孩子可以学会遇到类似问题时不退缩,并尝试如何避免肢体冲突,仅用语言就解决问题。
绝不先动手(即谁第一个动手就是错误的。)绝不先手的原则可以让孩子站在舆论与道德的优势位置,避免后续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冲突。因为只要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无论是老师、社群还是法院,对于自我防卫永远是秉持宽容态度的,同时这也是一个磨练孩子韧性和耐力的绝佳机会。
自我防卫(无危险性与攻击性的动作,比如把先动手打人的人推开,只推开即可。)即便真的产生了肢体冲突,孩子的目标也不是要“把架打赢”,而只是简单地保护自己,其目的一方面在于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在于不给对方造成潜在的伤害。
寻求帮助。在任何可能的时机中,寻求成人的帮助与调解(这是最有效的处理手段与方式,也是最正确的解决方案)。成人不要将寻求保护的孩子归类为“爱打小报告”或“软弱”的孩子,应该帮助孩子们共同回忆和用语言叙述事情原委,一步步启发幼儿自己找出问题的结症,并得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无论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都应将重点放在鼓励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如何通过避免武力冲突,更好地解决当下问题”上,以提升幼儿的社交技能,达到“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这一具体目标。这样,从长远来看,幼儿在以后遇到自我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往往能冷静下来,想到更好、更周全的解决办法,而非直接使用暴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陈镇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