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在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刚考上该院硕士研究生的张晓悦,已经作为科研夏令营的一员开始紧张地做起实验了。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两个专业曾连续6年被《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列为本科“红牌专业”,而在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这两个专业却是出奇地“火”。
几年前,由于受到“红牌专业”标签的影响,班上只有一两名学生是自愿选择的专业,其他60多名学生都是被调剂来的。面对学生专业思想很不稳定、学习动力不强的状况,该院晓之以专业发展前景之“理”、动之以学院进取文化之“情”、展专业发展力之“实”,让学生在加深了解中爱上这个专业,在出乎意料之外的成长中享受专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让医学院校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姓医”,在专业融合发展上塑造专业优势,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办出色专业教育的第一招。
新乡医学院于2004年创办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就是从基础医学相关学科中“长”出来的,带着鲜明的医学“基因”,因此他们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医学生物课程的开发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比如在生物技术专业中注重强化生物治疗和生物制药技术特色,在生物工程专业中注重呼应人口与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考研和直接就业中80%左右毕业生的去向,都印证了这所学校的专业特色。
第二招便是强师资、建平台。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师,全院54名专任教师中的教授、副教授约占50%,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0%以上。80%的教师人均保有20万元以上的科研经费,并承担了1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与雄厚的师资队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量有限的本科生,1∶7的生师比丝毫不逊色于研究型大学的师资要求。“整个学院有54位专任教师,我们这一届只有73名学生。”应届毕业生小王无比自豪地告诉记者。
“我和同学们最深刻的感受是,学业导师制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学习到的科研思维、掌握的科研技术,让我们在考研复试中凸显了优势。”考入中山大学的陈建南告诉记者。该院学生一入校就拥有将伴随自己4年的学业导师。低年级本科生要接受基础实验技术模块化标准训练,大二开始根据个人意愿进行自主设计性实验或进入教师科研平台参与研究性实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炒学业导师的“鱿鱼”,也可以协商在不同学业导师指导下开展不同内容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自由地创新,该院建起1个省工程中心和3个重点实验室及校级创新人才实训基地。所有在校生平均每12人就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40%的学生可以在此类课题中经受科研锻炼。为调动创新人才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该院还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设立了华隆创新人才培养奖励基金,引导师生围绕创新型高水平人才培养开展活动。
用“家文化”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也是该院完成逆袭的办法之一。作为“家长”的学工干部,制定详细的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并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平台。在“家”的环境中,学生形成守望相助的传统。学生们每年自发组织毕业交流会,让考研和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为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并组建QQ群、微信交流群,方便学弟学妹们咨询问题。“学哥学姐们真好,不仅指导我们考研就业,就连考研选学校和专业、选企业和岗位,甚至考试和工作面试、试工时,他们连食宿都帮我们安排好了,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学弟学妹们说。
今年6月,学院领导们专程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探望在这些地方继续深造学习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学生同样也时刻牵挂着母校,该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北卡罗纳大学博士三年级的仇云鹏回国探亲期间,专程到母校探望老师并应邀与在校大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经验。
“‘红牌专业’实现逆袭,是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立于专业又跳出专业,不但培养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情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院党委书记崔新宇说。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