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

校长不择校的正常与不正常

日期:2016-09-29 09:19:2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浏览量:

    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殷涛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而是让女儿进入了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到了大多数的朝阳中学,这也让他承受了来自身边人的不少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

  在升学择校成为家长们普遍焦虑的大背景下,无论如何,是应该为这位校长的不择校点赞的。抛开空泛的高蹈抒情,这位校长的“不择校”,其背后动机其实也是不难想见的,诚如他本人所言,这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从更现实的角度考量,把自己的女儿放在自己身边上学,似乎也可能是原始朴素情感的驱动。

  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因为情感驱动,选择不择校,其实是并不难理解的正常选择。而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所投射的依然是当下最真实的教育生态——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背景下,抢夺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无数家长的现实选择。

  作为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校长,在择校问题上做出这样的“艰难选择”,本身便是一个问题的表征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丰满与骨感是如此强烈地存在。而作为一个校长,做出决定让自己的女儿做“小白鼠”,纵然让人感怀,但这又真的是值得倡导的情怀所至呢?

  教育资源分配的完全平等,显然是不现实的,在一个更容易获得成长的环境学习,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她不应该为父亲的理想所绑架。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怀疑这位校长所在学校的培养能力,只是,在选择的问题上,他不应该做出这番“自我牺牲”来彰显自我改革的强烈愿望。如果教育的理想需要这样的凛冽去实现,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

  在对该校长支持的声音中,有这样的一些声音——“校长把自己的女儿放在了‘家门口的学校’,我又相信‘优质均衡’了”; “本来要择校的,知道你女儿在,我们就不走了”。从这一点来看,这似乎透射出这位校长的不择校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这其中所隐匿的依然是现实的不正常。校长把女儿放在家门口与优质均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一个校长的举动,为何可以被解读出如此宏大的意义呢?

  “知道你女儿在,我们就不走了”,这中间到底是因于对校长“壮举”的感念?还是在某种直线逻辑的指引下,坚定地相信——校长会因为他的女儿而更投入到该校的教育建设中来,让这所学校变得更优质呢?如果是前者,显然依然是情绪冲动下的道德绑架,而如果是后者,则本身折射出当前基础教育中的不正常——教育的发展逻辑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

  就近入学是一个喊了很多年的口号,但一个校长依然为自己的“就近入学”面临如此大的压力时,不择校背后,祛除理想与冲动,似乎并不能与现实进行实质的对冲,在所有的正常与不正常之间,所直指的依然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
 

责任编辑:王思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