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还是不回,对每个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选题。
最近,中国青年报“青年之声”报道了大学毕业生宫祥瑾回农村老家发展的故事。他28岁,关掉城里的公司,回乡从事种植业。乡亲们起初觉得他“糟践了”。他本人既取得了成绩,也遇到了困难。“毕业后你愿意回农村发展吗?”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微信公众号“青云志”发起的这一话题,收到大量留言。
回还是不回?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一些大学生。
回村就意味着“失败”
“妈,要不我努力努力,考个村官吧?还能回来陪陪你。”
今年回家过年,家在鲁中沂蒙山区的董亮想跟妈妈套套近乎,没想到母亲非但不领情,反而板着脸训斥:“我们这么辛苦供你上大学,不是为了让你回到村里继续种地的。”
做村官当然不等于种地,可在董亮父母的观念里,如果儿子将来没在城里混出个名堂,反而跑回农村工作,这让经常跟外人炫耀家里出了个大学生的他们,老脸往哪儿搁?
寒假期间,陆续发生在村里的几件事,让董亮更加理解了父母的心情。
为了帮女儿带孩子,50岁的村民张大爷和老伴去年在广州待了半年。回村后,张大爷脸上白净了不少,身上穿的衣服也比过去高档了。“他闺女还给他买了机票,从广州飞回来的。”不到一周,张大爷“飞”回来的消息便传遍了全村,村民的语气充满了惊奇和羡慕。
一天,董亮陪母亲去村医老黄的诊所看病,老黄在看病过程中,貌似不经意地聊起了他在城里工作的二女儿。老黄有3个孩子,只有二女儿一路念到了研究生,而且找了一个不错的老公。夫妻俩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花了200多万元啊,而且在五环外边,太远了,房子又小。”尽管如此,老黄还是对每个到诊所寻医问药的人都说上一遍。但对于没上过多少学的儿子和大女儿,他则很少提及。
在湖南邵阳农村长大的李文靖看来,这种观念的可怕之处在于,从小到大,无论是身边的社会舆论还是学校教育,似乎都只给农村学生规划出一条“成功”的道路——走出去,到城里去。
李文靖的邻居大他3岁,复读3年后与他同年考上大学。但邻居的运气很不好,以超过本科线的成绩被一所专科学校录取,毕业后因未能找到工作,好不容易迁出去的户口又被打回了村里。
在李文靖的印象中,这位老兄在高考之前是充满活力的,他爱打篮球,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唱歌、吹笛子,还承担了许多农活,高考失利后,他蓄起了胡须,开始刻意避免与人接触。后来,他进城打工了,据说很少回家。李文靖感慨地说:每一个农村子弟的心里都横着一道坎:不能以城里人的身份回到家乡,腰杆子就无法直起来。
已经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
这几年,村民们外出打工带回大量资金,农村跟过去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家住广东茂名市平塘镇罗排村的林娟说,农村的物质生活并不差,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闪光的地方了,毕业后如果一直待在农村,枯燥的生活会让人崩溃。
在听完一场大学生村官的报告会后,林娟曾动过回村发展的年头,但放假时回家住了一段时间,她感受到更多的是枯燥和冷清。她家周围原本是一个比较大的院子,儿时聚居着13户,40余人,而现在常住人口只剩下5人了。好多儿时哄她玩儿的长辈三五年不见是常事。儿时的玩伴也不容易聚齐。“就算我立志服务家乡,我也得有服务对象吧?”林娟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