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觉得自己是在这样的“无数个夜晚里一下长大的”。“没有人来带你走过这段过渡期,专业水平和协调能力的缺失都得自己跑步跟上。你要学会承担责任,还要能主动学习”。
采铜选择用一个比喻来解释这群人为何会感到无所适从——从大学进入职场就像从“游乐场”模式进入到“荒野求生”模式。在他看来,大学是座“游乐园”,由既定的游玩项目构成,兴奋、惊喜、恐惧等情绪都可以预测,挑战是虚假的。
但步入职场,更像被丢到荒野中求生,闯关者会遭遇一个个未曾料想的麻烦,也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立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又一连串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这是知乎上“大学和职场脱节在哪里?”问题之下的最高票数回答,现在已经得到8000多个赞。
职场前辈眼里年轻人
稀缺的品质是什么
从事人力资源行业近15年、目前在乐道互动人力资源部门担任负责人的易萌记得,一位80后的美术经理向她“吐过槽”:自己刚入职时每天都老老实实地驻守在工位上干活儿,从不敢斜眼看人;但新入职的90后员工却明显随意得多,有时候工作还没结束,就出去抽一根烟“放松放松”。而且,他只画自己喜欢的作品,不喜欢的就不做。
“虽然大部分毕业生入职时都是菜鸟,但90后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眼界更宽阔,有些人在上学时就有创业经验,经济头脑相对灵活。”易萌说,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持久性和对挫折的耐受性也相对较弱,较难对一项工作表现出长期的兴趣,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
在HR眼中,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累计面试过逾1万人的张凡,总结了用人单位中意的新职场人具备的成功要素。他认为,这也是当下的年轻人稀缺的品质:“第一是,沟通影响力,你的沟通能力可以不好,但是要能够通过言谈举止去感染周围人;第二是要有总结分析的能力,能否把碎片化的信息归纳总结成自己的知识和见解;第三,还要对结果有等待的耐心,以及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高校就业辅导一再加强
为何仍难解学生求职困惑
抛开书本,毕业生能否在职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为82%,相较于前两年有所上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逐步加强关于求职的教育和培训。
《清华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在2014~2015年共开展各类职业辅导活动100余场,覆盖9000人次,达到去年同期的两倍。除此之外,还提供其他的个体职业咨询服务及微信在线辅导等。
尽管如此,高校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后仍旧面临脱节的问题。
自2015年12月开放至今,《我们办人事》网剧的同名微信公众号(jobclub123)后台共计接收了3万多条留言。据统计,平均每天该公众号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消息108条。而其中97%的问题都指向职场困惑。
提问的求职者中约有60%来自高校。“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求问快速的求职技巧”“感觉自己找不到工作”“跨专业就业风险有多大”等成为这些年轻人提问的主题。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易萌表示,因为大学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有一定错位,部分毕业生需要跨专业就职,所学的知识一时难以转化便会脱节;而即使是专业完全对口,由于学校仍然着重知识教育而非技能教育,实用性有待加强,也会造成入职后难以跟上。
这一点在《北京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得到了印证。据其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素质与综合能力重视程度里,相比于学习成绩和学历层次等,更加重视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等方面。
而《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也指出,毕业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动手实践能力等也被看重。
“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非常大,新人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易萌指出,各大高校职业类培训辅导的加强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但要知行合一,就必须学以致用,光培训没实践,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她鼓励学生在学校期间应多寻求相应的实习机会。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