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厨房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也好。北京一没风就雾霾爆表,因此想留在国外完全是出于生活质量的考虑。”留学生Nikki表示。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很多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比发达国家还高。不少人拿中美两国的房价做对比,“我在美国用20万~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2万~332万元)可以买下一栋别墅,就算年薪5万美元,奋斗10年也有盼头。但放在北京想都不敢想,首先工资没美国高,其次那点钱估计只能买北京六环的房子,而且国内外居住环境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Candy的男友目前也在西雅图工作,从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到美国念了硕士博士,毕业后加入硅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没想过回国。如今海归含金量大减,国家的‘千人计划’门槛又太高,即使有‘万人计划’恐怕我们也够不着。”
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在美国大学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4121名中国学生中,85%的人毕业5年后仍留在美国,而这一数据在10年前是98%。
“毕业后是否愿意回国?”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脸谱网向数千位中国留学生展开调查,发现大部分人考虑的第一要素是职业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换句话说,国外的月亮是否真的比国内圆,每个人有自己的尺子,但职业发展前途如何往往决定了留学生是否回国。
人才最抢手,英雄不问国籍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指出,中国留学生滞留海外不归,除了个体对更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各国政府优渥的人才引入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
他介绍说,从上世纪开始,为了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美国通过修改移民法、高薪聘请等方式,靠雄厚的科技环境和优渥的物质条件从全球各地挖掘人才。
“在开发移民人才红利方面,传统移民国家做得很出色,比如美国和新加坡,移民在其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王辉耀说,德国虽然是非移民国家,但也很注重吸纳海外人才。二战时,德国的移民只占总人口的1%,到上世纪末,该国出现人口老龄化、出生率负增长、高科技人才短缺等困境,于是政府开始有条件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到2013年,居住在德国的移民已达984.5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第三大移民接收国。
《北美留学生日报》指出,在人才争夺大战中,中国行动有些晚,使得“名校毕业即留美”成了一种思维定式。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试图扭转存在了几十年的人才流失局面。
长在美国的华人小伙Diego现在回到北京工作,其父是上世纪80年代受国家委派到美国学习的学者,学习结束后他并未返回中国,而是进入威斯康星州一所大学任教,并将国内的妻儿接到国外。20多年后,中国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Diego走上了与当年父亲相反的道路——回国创业。
父子俩一来一去的路径,成了几十年来中国人才流动的最好注解。
“中国大学给了美国高校给不了的待遇”
8月初,美联社刊文,评价了中国实施10多年的“千人计划”。文章提到,中国开放留学30多年来,有大批学生赴美读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在毕业后返回中国,但一些高精尖人才,特别是理工科领域拥有高级学位及丰富经验的人才可能流失海外,如今,中国政府正通过“千人计划”改变这一状况。
2008年,中国学者陈晓伟(音)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生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在临床诊断领域富有经验的研究者,他很快在美国找到报酬丰厚的工作,并在密歇根的安阿博市安家。
2014年,北京一所大学邀请陈晓伟回国发展,不但允诺丰厚的报酬,而且给予他理想的研究启动资金。于是,他通过“千人计划”回国,和妻子、两个孩子在北京开始新的生活。
陈晓伟告诉美联社,在美国,年轻人很难拿到研究资金,如果有也是拨给项目组,而非研究者,“中国现在机会多,人才多,许多学者乐于钻研,这是我没想到的,我看到了新的机遇。”
王辉耀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由单一移民输出国变成移民输出国和引进国,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在国外工作的华人回国,政府也会与时俱进推出新的移民政策。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