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帮”学生创业,创业谷“自循环”
这种“迅速反应”能力,目前在高校,恐怕只有学校团委才能“兑现”。同济大学的秘密是,组建一支学生自己管理学生创业的“自循环”体系。
研究生王姣楠是同济“创业谷”的学生运营总监。每天,她都要到位于校园角落里的“创业谷”查看有哪些学生企业需要帮助。
一个颇具创新性的做法是,同济并不给每一个学生创业项目配备一年联系不了几次、负责指导学生创业却并不怎么联系的“创业导师”,而是给每一支创业团队配备了专门的项目对接人。这个对接人,是学生。
王姣楠介绍,“创业谷”现在共有约70名学生“经纪人”,他们负责与241个项目进行对接,并定期组织路演活动。但“经纪人”总数,只是一个“约数”,因为很多原本为创业企业服务的学生,会在企业稍大一些后被“挖走”共同创业,还有的学生会在服务过程中忍不住自己创业。“我之前的一批创业谷负责人,已经都创业了。”王姣楠两手一摊,笑着说。
“经纪人”是最了解学生创业企业的,他们会收集企业需求并向“创业谷”管理层反馈,如果经管理层评估,某一个问题在某段时间里是多个创业项目的集中需求,那么就会针对这个问题推出服务,比如财务沙龙、法务代办、集中招聘等。
当然,提供财务和法务服务的,也是学生,他们可能是财务专业或者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但为初创企业和创业项目提供专业服务绰绰有余。
“经纪人”们还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及时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的反馈制度——72小时内必须回应创业项目提出的问题,两周内必须给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徐建平特别喜欢学生“帮”学生创业这个主意,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他看到学生们的工作热情高涨,一边当“经纪人”,一边激发自己的创业热情,即便在暑假,“创业谷”座位也有50%~70%的使用量,“就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言,谁也没有团委做得好,他们与学生走得最近,他们懂得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能让学生满意”。
1.2%创业比例带动全校创新氛围兴起
同济大学团委书记刘润记得,“创业谷”建设初期的景象——两层由旧工厂改造的小楼还等待整修,后续修缮资金还正在申请,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还没有理顺。
徐建平告诉记者,学校方面考虑到团干部年轻、贴近学生、有闯劲儿,因此当时毫不犹豫地把创业谷这个完全没有“前车之鉴”的项目交给团委,“我们学校的团干部,也相当于在创业”。
半年前,当一个学生拿着一把设计独特的自行车锁在创业谷拉着徐建平谈自己的创业模式时,徐建平觉得,把“创业谷”交给团委是一个真正明智的决定,“它对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激发,前所未有”。
按照原定目标,同济希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头两年,能实现100%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10%的学生有创业“学程”,1%的学生真正创业。现在的成果是,2016年同济就业学生中有1.2%的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这0.2%的增加比例,在徐建平眼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而它所带来的效益,是整个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氛围的崛起。
最开始连修缮“创业谷”资金都没有的团委,两年来已经获得了9875万元的社会资金。这9875万元,目前全都“趴”在账上,并非是“认领资金”。
前不久,一名在创业谷扶持下企业有了较大起色的校友,主动找到刘润和徐建平,要求给创业谷捐款500万元。被徐建平拒绝了,“等他的企业稳定一点再说,我们不能在学生创业刚一有起色的时候‘抽血’”。
现在创业谷已经可以做到,经专家团队评估得以入驻的项目,即可直接获得5000元创业奖励;定期举办创业路演,为学生融资找到“接盘侠”;学生项目免费入驻创业谷孵化一年。
除了为有意创业的学生服务,同济团委还在学制上想出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方式——学程抵学分。
每个寒暑假,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举办的创新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理论课、设计课、项目实践、创业企业实习、答辩等环节,为了突出“过程”的重要性,中心会给学生颁发一份学程证明。这份学程证明,可以直接兑换学分。
徐建平告诉记者,团委接手创业谷以来,最令人欣喜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互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学时、学分、学程、学位”的结合和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工作量”的认定联系起来,以此推动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过去,专业课老师对第二课堂不了解、不重视,但现在,当老师们进入创业谷给学生上课、提供技术指导后,老师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获得感”。(记者 王烨捷)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