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
2016年9月4日,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南开大学教授杨敬年先生仙逝,享年108岁。
虽是松龄鹤寿,杨先生的逝世还是让人感到意外。当讣告在南开大学官方微信甫一发布,就有网友回帖叹惜:“早晨刚看到先生当选牛津大学荣誉院士,孰料晚间就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
“牛津大学荣誉院士”,是两个月前牛津大学圣体学院颁发给杨敬年的一项荣誉。这一荣誉是该学院授予杰出院友的最高级别头衔。
为此,杨敬年专门录制了答谢视频,并在牛津大学圣体学院官方网站播放。视频中,杨敬年脱稿进行了5分钟的演讲。这位108岁的老人,英文还像70年前在牛津大学求学时那么流利,思维也仍是那么清晰。
在中国学界,提到杨敬年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是一棵“常青树”。
杨敬年说:“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
生命意义
1908年11月,杨敬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时代,军阀横行,民生凋敝。幼时因父母不和,父亲外出谋生,杳无音信,母亲只好抱着他投靠外祖父黎贞。
黎贞是湘浙两省的秀才,在私邸开设经学堂,不但讲授四书五经,而且还传授一些新思想。杨敬年晚年还清楚记得,那时读过一本介绍了华盛顿、林肯、拿破仑等人事迹的《英雄豪杰传》,令他心生景仰。“外祖父从来不讲如何读书、如何做人的大道理,只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譬如春风,润物细无声。”
有一天,外祖父对杨敬年说:“你文理清通,可以在乡间教书糊口了,不过还是要到城里学校戴个帽子回来更好。”于是,他在叔祖父杨志高举债资助下,到岳阳县立高等小学就读。1924年春,杨敬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因结婚生子,家庭负担较重,1926年,杨敬年休学一年。这一年之中,他既要教书,又要照料妻儿。心力交瘁之时,他读到梁启超《新民说》中的4篇文章《论自尊》《论自由》《论冒险进取》《论毅力》,得到莫大的鼓舞。“自尊者必自爱,自尊者必自治,自尊者必自立,自尊者必自牧,自尊者必自任”,“勿为古人之奴隶,勿为世俗之奴隶,勿为境遇之奴隶,勿为情欲之奴隶”……句句鼓荡胸间,他“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1927年,杨敬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恰逢大革命时期,他考进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学习步兵科,准备参加革命。谁知仅仅过了3个月,许克祥在湖南发动了反共的“马日事变”。出身贫苦的他出于对共产党朴素的阶级感情,自动离开了黄埔军校。
1932年,杨敬年又考上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行政系。他选择去那里读书只是因为大学4年不用自己交学费。毕业时,学校分配杨敬年去江苏省民政厅工作,但他拒绝了。
中政校是国民党用来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好多人报考它只为谋个一官半职,像杨敬年这样毕业后不服从分配工作的,此前尚无先例。
杨敬年“不想当官”。早在上大学时,他就经常订阅《大公报》,喜欢读其中由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编的《经济周刊》。何廉、方显廷、张纯明、李锐、陈序经、王赣愚……这些学者的鼎鼎大名,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召唤着他。于是,他毅然报考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
1936年秋,28岁的杨敬年成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第二届研究生。杨敬年曾多次跟人提及一个故事:当时经研所要求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大家对这种考试方式不能适应,于是,杨敬年作为班代表和几个同学一道以集体退学的方式相威胁,要求改革。最后,时任经研所所长的方显廷只好做出让步,改为期中期末各考一次。
这种宽容、尊重学生的教学氛围令杨敬年难以忘怀。
按照杨敬年自己的规划,本打算读完研究生就去考庚款留学,不料“七七事变”爆发,他不得不中断学业。迫于生计,他先是教书谋生,后又应老师的召唤,先后到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本局、财政部等部门工作。
1944年,杨敬年终于考取第八届庚款留学,于1945年10月到达英国,进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就读于“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PPE)专业。牛津大学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对于申请博士学位者,要求其对知识须有“原创性的贡献”,因此当时只有一半学生能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1948年,杨敬年以《英国中央政府各部职权的分配:兼与美国及英属自治领比较》通过论文答辩,获授哲学博士学位。
这篇论文现藏于牛津大学图书馆,最近有学者认为该论文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遂翻译成中文,并联系商务印书馆出版。
获得博士学位时,杨敬年已经40岁了。“一个人在28岁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博士,而我却推迟了12年。”他在《期颐述怀》中解释道——
“从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聪明才智,就是自我实现的一个方面。自我实现是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能力、潜能等,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善。当然,只有很少的人肯花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我实现。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充分发挥自己天赋的聪明才智的动机可以说是尽性。人的知觉灵明,是人之所以特异于禽兽者。充分发挥其心的知觉灵明,就是尽心。人的知觉灵明愈发展,则其性愈得体现,所以尽心即尽性。”
“生命的永恒追求,就是追求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力量。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的,即使危及我们的生命,牺牲我们的快乐,亦在所不惜。进化就是这种追求,此外别无其他。这是通往神性的道路。”杨敬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