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 >

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

日期:2016-09-19 09:51:40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量:

    回归哲学

  晚年的杨敬年研究志趣悄然回归于哲学,并将其定位为“晚年的一个事业”。

  为什么说是“回归”?“回归哲学”有“归本”之意,这是一种终极关怀。早年在牛津大学求学时,杨敬年读的就是“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专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而1998年11月付梓的《人性谈》,正是杨敬年横跨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的一部著作。

  有人曾劝告杨敬年:人性论是个敏感问题,最好不要去碰它。“你是经济学家,还是写‘人力资本’为好。”

  “我觉得人性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问题,时至今日,从国内外的客观形势来看,这个问题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杨敬年理直气壮,不改初衷,“经济学和人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苏联为什么解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都和人性有直接关系,所以我还是要研究人性。”

  该书初版长达20多万字,全书分为“从科学的角度看人”“人性剖析”“人性与社会”三编。百岁后,杨敬年仍在阅读学习中西先哲的著作。基于新的体悟,他在2013年再版的《人性谈》中,又增补逾万字,增补内容主要为“人性的善恶”一章,以及尾语“一个和谐的世界”。

  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心恒读完《人性谈》后大为感动:“《人性谈》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全书3编紧密相连,逐步深入和展开对人性的论述。始终贯穿着理性分析,不带任何偏激情绪。”

  杨心恒说,“杨敬年依据事实判断而提出人性的定义,令人无法反驳。他把生存、发展、求知、创造以及人的欲望感情看作是共同人性,这是对具体人和具体人性的抽象。然而人性一旦涉及社会制度,问题就复杂化了。杨老以他从容不迫的学者态度攻克难题,以人为本,分析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功能、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对当前的经济政治改革与社会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杨敬年以《人性谈》的哲学思辨,通过对人性之本质的解剖,试图让人们反思己身,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使命,以聪明才智共同“缔造一个和谐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人与自然之间水乳交融,千秋万代,以至无穷”。

  如果说,杨敬年在经济学方面所做工作以“经邦”为旨归,那么,他在九旬高年后转向哲学领域,虽自称“和当前现实的关系不是那么太密切”,但却颇有“济世”的意味。

  如果说,《人性谈》因其学术性而显得“严肃”甚或“艰深”,那么,杨敬年的百岁自传《期颐述怀》,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忠实地叙述了自己的百年经历,以生命的体悟启迪后来人。

  “杨敬年教授是我的老师……杨先生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深刻的、清晰的。他在课堂内外对我的教诲是令我难以忘怀的。”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教授曾受教于杨先生,他在《期颐述怀》序言里回忆道,“1949年我选修了他开设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这门课使我第一次知道了西方启蒙运动时期许多思想家,例如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

  此外,更令谷书堂受益的是,“杨先生的身上蕴含着一种惊人的毅力。在他一生坎坷曲折的经历中,每当身处逆境,他都能荣辱不惊地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他没有消极,更没有悲观,因为在他的内心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他热爱生活,他坚持自己的良知,他对自己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期颐述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位德智双全学者的百年人生。”已故著名经济学家熊性美与杨敬年在南开园相处逾半个世纪,他曾在读完《期颐述怀》后说道,“杨先生不仅是一位历经人生坎坷始终秉持报国理想的爱国者,不仅是治学严谨、坚持攀登学术高峰且诲人不倦的南开学者,更是一位怀着人生理想、探索人生哲理的智者。”

    谦谦人瑞

  谦谦人瑞,茶龄登仙,可谓人间传奇。

  曾有许多好奇者问起杨敬年的“长寿秘诀”。他总是回答说,因为自己有所追求。追求新的东西可以让一个人精力集中,生活有目的。

  自86岁从南开大学讲台上退休后,杨敬年并不愿真正地“退休”下来。几十年不变的习惯是,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自己洗漱、收拾床铺,然后读书、学习,然后做一种自创的体操,每个早晨最少要做10次下蹲。

  杨敬年一直笔耕不辍,直到2013年因眼睛黄斑性病变而视力严重下降,才改为口述,由关永强作笔录,其中包括《人性谈》的修订。

  “杨先生的著作,每一个字都是他的,我只是协助他做如实的记录,并不是合作者。”关永强感叹,“杨先生确实是出口成章。他每次都打好腹稿,口述的都是完整的书面语句,我只需要如实记下来就可以了,连标点符号都不用改。记录完毕,我会再给杨先生念一遍,看看有无遗漏。偶有个别地方,比如引文,杨先生会叮嘱我帮忙再核实一遍——但是,往往都一字不差。”

  背诵古诗词,是杨敬年保持脑力的方式之一。直到今年,他仍能背出许多唐诗和《古文观止》的绝大部分章节。他关心时事,去世之前仍坚持听新闻。有晚辈来看望,他会问最近有什么新鲜事。

  杨敬年喜欢与年轻人聊天。前两年,他还通过电话与远在美国的学生邹玲聊中国哲学,尤其是冯友兰的哲学著作。他认为冯友兰的著作是学习中国哲学的一条捷径,冯友兰的哲学是研究整个人生系统的:如何做人、做事,怎么样活着。

  冯友兰认为,中华民族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把道德价值看得高于一切”和“满不在乎”的精神。前者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后者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杨敬年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2016年7月28日,在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年度“十大读书人物”揭晓,108岁的杨敬年入选,他也是获奖者中年龄最长者。

  8月,杨敬年在接受一名记者的采访时还谈吐自如,当被问及如今思考最多的问题时,他说:“我还是在想,中国的未来……”

  也许在杨敬年看来,作为一名学者,只要思想没有停止,就无所谓“退休”。

  8月下旬,杨敬年因肺炎住院。9月4日晨,消化道出血。

  在杨敬年生命的最后时刻,有家人在病榻前陪伴。

  “爷爷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是他走的时候,神态非常的安详,非常的平和。”杨敬年的孙子杨华说。

  他终于肯“退休”了。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通讯员 韦承金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费杨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月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