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厦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分子寄生虫学家。助力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重要人物之一。曹熠婕 供图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凭借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一举荣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助力屠呦呦获奖的重要人物之一的苏新专教授也开始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
勤奋是把金钥匙
“我不是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纯粹是出于分数考虑。”苏新专打趣道,自1977年进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学习寄生虫专业,便在疟疾研究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几十个年头,不觉辛苦,更是津津乐道。
身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我国教育部第六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分子寄生虫学家,苏新专在疟疾研究领域已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我一直不认为我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到现在我能取得这些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我的勤奋和长久的坚持。”苏新专始终谦虚地将耀眼的光环归功于多年的坚持。
大学阶段,苏新专依旧坚持每天六点起床晨读早自习,常常捧着厚厚的英语词典记单词,日积月累,词汇量得到较大的增长。苏新专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道:“我们这一代人总是拼命努力,想把文革期间落下的学习补回来,时间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宝贵了。”
就是这样的坚持,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当时埋头苦读的英语竟在他选择出国时派上了大用场。
研究生毕业后,苏新专毅然独自赴美国佐治亚大学读博深造。然而,异国他乡巨大的文化冲击以及语言交流的障碍,使苏新专感到国外求学之路的艰难比国内更甚。
“在国内时,我自以为英语学得还不错,但出了国才发现和别人还是有很大差距。”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苏新专便发奋追赶,用录音带把老师上课的内容都录下来,然后自己回宿舍反复听,整理出详细的笔记。
“但即便是这样,我发现有些内容还是没记上。”在巨大压力面前,苏新专始终也没有气馁,最终硬是逼迫自己用三年半的时间把原本要五六年才能修完的课程全部修读完毕,并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苏新专本是寄生原虫分子遗传学专业,然而,在佐治亚大学留校工作了两年后,他发觉所研究的生物基础科学领域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本行。于是,苏新专出于对本专业的热爱和雄心伟志的追求,毅然选择离开去追求更好的高校实验室,来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多年努力历练终显成效,苏新专凭借自身过硬的能力,不久便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目前世界最大的医学研究机构之一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聘用,并在那里工作至今。
三大科研法宝,非一日之功
在学术研究方法上,苏新专见解独到。他认为搞科研最重要能力有三:科学严谨的想法;准确的实验结果;出色的数据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但要提高这三方面的能力却绝非一日之功。
首先,学术研究是要建立在丰富的见识与开阔的视野基础上,熟知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热门”。
前沿新兴学科固然有大量可供研究的领域涉足,但这并不意味着诸如化学等发展早已趋于成熟的古老学科再无全新的研究视角。苏新专以自身目前正在试图进行的遗传学和免疫学交叉研究应用于疟疾研究的事例为例,力证从看似古老的学科中也还是有很多新东西在等待被发掘。
所有学科都是对等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进行多元交叉的,这就给科研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维度。当然,苏新专强调:“能不能想到从哪里切入跨学科交叉,是需要平时大量阅读各类权威学术杂志期刊的。多从别人的研究中借鉴学习并寻找启发,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路。”
其次,说到做实验,苏新专立即斩钉截铁地说:“在实验室里就只能做实验!”脸上也多了几分强硬的表情,仿佛是中学时期常见的师长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般,带着不容拒绝的口气。
“我每次做实验,会同时进行好几个,这个实验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就去做另一个。所以我每天都是早晨八点进实验室,下午六点就走了,根本不用像大部分耗时间的人磨蹭到晚上才回去。做实验不要看时间长短,关键看效率。”苏新专转而又用惯常的平和语气将他的经验娓娓道来。
最后,对于学术论文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简洁清晰明了,苏新专以切身经验讲到:“真正要写出完美的学术文章,广泛涉猎科学杂志、拥有清晰逻辑思维,二者缺一不可。”
百分百科研精神铸成科学巨匠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中药所)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一篇发表在著名《细胞》杂志上的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的文章,是苏新专和米勒为配合拉斯克奖而写的。
拉斯克奖是生物学界很重要的奖项,《细胞》杂志的影响力又非常大,二者连在一起自然就引起了关注,也因此让屠呦呦获得了国际注目。
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从2010年就开始每年向诺奖评委会推荐屠呦呦。当被问及他们二人为何执着于推荐中国科学家到世界舞台上的行为时,苏新专说:“米勒是百分百的科学家,他连走路、做梦都在想着疟疾。而且我们都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能使全球6—7亿人避免感染瘟疫,并且使治疗疟疾的药物研发方向发生重大改变。我们想,这样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贡献,应该被世界了解并且认可。”
“百分百的科学家”是苏新专对米勒的最高评价,但又何尝不是他自己最好的写照?一句话云淡风轻带过,但这样始终执着不求回报甘之如饴的付出却被常人所忽略。
科学家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其间对于竞争与合作问题的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个科研工作者自我境界的认知与实践,即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100%的科学家,一定不仅止于有多少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研成果,不止于其严谨而又大胆的科学思维与观念,更多的在于他以全人类进步为己任。
苏新专打算退休后还会继续从事疟疾方面的研究,并努力探索几个学科交叉对疟疾防治作用的新领域。
不仅如此,现如今作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苏新专每年都会到厦大给学生开课。
“苏老师会定期给我们打电话关心科研进度,大家有问题发邮件询问,他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真回复。”苏新专的学生说,苏老师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远远不止于开课的时间。
正如苏新专寄予厦大学子的期望:热爱、坚持、努力。这三个词,不仅概括了他的人生,也是人活一世、青春无悔的最好注解。(曹熠婕)
责任编辑: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