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第四届“韩美林艺术讲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讲坛上,著名作家冯骥才、收藏家马未都等专家学者以《跨越时空的艺术力量》为主题,同台共论,畅谈思想,启迪未来。
远古与民间,是艺术的源头
冯骥才
一个多月以前,我有幸被邀请去参加韩美林全球巡展威尼斯首展的开幕式。在一本留言簿里,我发现了一句很让我感动的话,上面写着:“他的画没有黑暗,全是光明。”
大家知道,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都是吃了很多苦头的,都受过磨难,韩美林也是如此。但他的画里为什么只有光明,没有黑暗、没有委屈、没有阴影、没有伤感?这使我想起了莫扎特,那是一个不幸的音乐家,但同样,他所有的旋律都是欢乐的。这是为什么?
我们的艺术研究似乎现在步入了一个歧途,就是我们只研究文本,不研究人本。我们不研究人本,就永远不知道艺术其实是人的艺术。
高尔基讲“文学是人学”,所谓的人学就是对人性的研究。所以我一直在用另外一只眼睛观察。作家和画家看画是不一样的,画家是看画上的东西,作家是看画背后的东西。
今天讲坛的主题是《跨越时空的艺术力量》,“跨越”有两层意义,一个是时间的跨越,一个是空间的跨越。时间的跨越,是指历史时间的跨越,也是生命时间的跨越;空间的跨越,则是指生活在世界上,跟各种文化交流,又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空间的跨越。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我发现,韩美林在绘画的时候,突破了一切人类文化艺术史上既定的形态。中国古代绘画,比如两宋的院体画,元以后的文人画、水墨画,扬州八怪、齐白石,韩美林统统都不学这些。是他不要传统吗?不是。他要传统,他要外溢的传统。
我在写《炼狱和天堂》这本书时,跟韩美林做过非常深入的探讨,我追问过他对一些西方艺术家的看法。从西方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康定斯基、达利、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等等,他都很熟悉,但也从不模仿他们。
关键是他抓住了两个最根本的东西,一个是远古,一个是民间。
远古的东西,你可以看到年画,可以看到古代的铭文,可以看到古陶。民间的东西,你可以看到民间的年画、民间的剪纸、民间的泥塑,这些民间的色彩在韩美林的画里都有。这些东西给了他直接的滋养。
远古的艺术和民间的艺术,它是我们人类文明的源头。远古的艺术是逝去的源头,民间的文化是一直还活着的源头。这也是我这20多年辛辛苦苦进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重要原因,它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的源头。
这两种艺术都是原发性的,都是从生命的本身原发的,是生命的渴求。它是非理性的,是情感化的。民间艺术有的时候几乎没有复合色,都是原色,表达热情它就是大红,表达哀伤它就是黑白,要鲜亮就是一块黄。因为艺术家的生命本质里有着极强的生命渴望。
还有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现代。我们现在似乎被一个概念混淆了,总是把西方的现代艺术和“现代”画等号,将现代变成一种既定的审美形态,似乎只有和西方现代艺术对上了感觉,才是现代的艺术。于是,我们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泥坑里,在各个领域,包括文学都是如此。
我们应该有勇气去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现代艺术,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当代意识,而这种意识,一定是和我们的传统中活生生的部分联系在一起的。
良工造物,大匠诲人
■马未都
韩美林先生的创作中,有两个系列让我感慨良多。
第一是天书系列。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是中国人独有的表达方式,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字,就无法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文化,乃至我们的民族。如果我们不能写好汉字,不能深刻地理解汉字每一个独立存在的意义,我们真的就没办法表达我们民族最精华的东西。所以,文字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每一个汉字都是独立存在并享有尊严的,它们是不可以被替换的。现在有朋友给我发短信或微信时经常出现错别字,我有一个很纠结的毛病,就是改一遍再给他发回去,我尤其不能容忍错别字。
我们对文字的认知直到今天都没有提升到强调文化尊严的高度上。我们曾经对文字是有很多破坏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人对汉字有质疑,说过一些过激的话。今天,汉字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
所以,我对天书系列始终充满敬畏,因为那是我们最原始的文字。我们现在一般知道的古老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至少有三分之一不能破译,还有三分之一是有争议的文字。而天书更是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你看贺兰山上的天书,看广西的那些天书的时候,你就知道依然还有一种最早期人类创造的象形文字矗立在那里。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是真心去做这件事,一个艺术家如果天天想着我的画多少钱一尺,一定创作不出这些作品。我们如今听到太多的话,就是我的画多少钱一尺,这真的非常可怕。
第二是动物系列。
我很早就看过韩美林的动物绘画,他的动物绘画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极强的装饰性对我们来说是生活中的必需。我们的生活无非就靠两件事支撑,一是物质,二是精神。物质比较容易满足,改革开放提出的口号是“小康”。什么是“小康”?“小康”的标准就是物质条件的全面提升。
那么精神呢?精神上的“小康”就不容易满足。今天,我们站在国家博物馆里,看到这么精美的展览时,在场的人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精神上的“小康”。所以,韩美林把以前创作的很多作品都捐献了出来。我们知道,他不光是捐给国家博物馆,还捐了很多作品给其他博物馆。按照一般人的做法,这些东西可以卖钱,卖了钱,生活不是可以更好一点吗?不是这样。我们民族今天的钱比过去多很多,但许多人并没有感到幸福,因为幸福感并不来自于金钱。
“良工造物,大匠诲人”。一个人只有站得高的时候,才能用他的言行去教育别人,去警醒这个社会。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