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历史还是我们了解自身、了解今天的最好方式。我们从历史上去找根源,明白我们的优点和缺点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才能从根子上去继承、去改正,去理解我们的今天。
以史为鉴,历史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
解放周末:所以,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您也曾说过,对文化的传承,首先就是对历史的传承。
李学勤:“传承”这个词本身就属于历史的范畴,一般的理解就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中国有5000多年文明史,这5000多年文明史本身就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如果这段历史没有被传承,那我们的文化怎么可能被保存下来?文化的传承和复兴,更多依赖于对历史的认知。倘若我们对历史欠缺必要的了解和理解,谈国学、谈传承,都可能沦为一种口号。
今天,我们不仅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精神和经验;对当代发生的很多事件,我们也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根据和力量。
历史就像拼图,明明是红的底色,偏放一块蓝的进去,就不对了
■大多数人只晓得中国历史的“下半身”,不晓得中国历史的“上半身”
■“戏说历史剧”看多了,人们容易把错误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历史接受下来
解放周末:丛书约稿顺利吗?耗费心力写作这样的通俗读物,可能对作者来说回报并不高,因为不能算作学术成果。
李学勤:幸运的是,我们这些作者都是有社会责任意识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了丛书中 《魏晋南北朝史》的撰写,她在写给郭志坤的一封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我希望,类似“提倡史学家写通俗读物”、“通俗也是一种学术活动”这样的观念,能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社会舆论的主流。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激励更多的学者去做普及性工作。
解放周末:大众对历史的好奇与兴趣就像是一个空房间,如果专业的研究者不往里面装进正确的东西,留出的空档就可能被一些戏说、甚至歪说所占据。比如最近秦汉史成为“历史戏说”的重灾区,一些影视作品中部分歪曲的史实正影响着观众们。
李学勤:我不反对适当的艺术加工。历史学、考古学里的知识,如果能被社会多多利用,我心里都是高兴的。有时候,一些比较严肃的剧组也会来找我做顾问,我也就尽力从专业角度提一些建议。
历史就像小孩子玩的拼图,有些画面残缺了,得依靠史料和考古发现,用合理的想象去补全。但不能明明是红的底色,你偏放一块蓝的进去,那就完全不对了。我没有资格去评论影视创作者,但希望他们能够尽量贴近历史,尽力避免造成不好的影响。而观众也要心知肚明,艺术创作终究是艺术创作,不能当成正史来看。
解放周末:和以往通史作品相比,《细讲》丛书将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单独分册,以五册的篇幅介绍先秦历史,使得早期中国历史分量十足。这可视作补全拼图的一种努力吧?
李学勤:是的。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多数人只晓得中国历史的“下半身”,不晓得中国历史的“上半身”。秦统一中国后有2235年的历史,但秦之前的中国历史也有2000多年。作为中华历史的源头,不把这个“上半身”搞清楚,就解决不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
解放周末:有些影视作品对历史的“戏说”,就是因为对历史的了解不够。
李学勤:所以,尽可能准确地向大家传递历史知识,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应该担起来的社会责任。不顾历史的真实,天马行空,随手挑来一个帝王或是一段历史,添油加醋,搅拌一番,便是一部剧,这样不好。“戏说历史剧”看多了,人们容易把错误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历史接受下来。
历史可以细讲,不可以“戏说”。
让读者读古事而对今事有会于心
■向历史这位老师学习,就要学习这种包容精神,要把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很好地吸收进来
■我们不能被动等着别人来了解我们,而应自己积极有所为
解放周末:“戏说”的结果,除了导致史实上的错误,可能还会生成错误的史识。
李学勤: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经讲过,“在历史中求史识”,即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陈寅恪先生的论文中,有很多看似纯粹的历史问题,但细察著述时间,并结合当时背景,即可看出他为文的苦心。所以,历史著作的通俗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读古事而对今事有会于心。
解放周末:从5000年的浩瀚历史中,今天的读者可以阅读到哪些丰厚的精神遗产?
李学勤: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文明。这点相当重要,过去我多次谈到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做演讲时又讲到这个问题,下面有学生问为什么。当时我回答说,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谜,一个大大的难题,如果你非要我给出一个理由,我想就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比如汉唐时期,很多当时并不属于我们王朝的人在朝为官,我们并没有排斥他们。我们对外来文明,从不采取排斥态度。
我们不仅有包容的态度,有时还会采取主动的行动。唐僧取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知道印度有好的文化,就不辞辛苦地把它取来,融汇到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中去。今天,我们向历史这位老师学习,就要学习这种包容精神,要把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很好地吸收进来。我们要有这个文化自觉。
解放周末:这种文化自觉,也在于今天我们怎么面对历史。
李学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盘家底”,把基本的历史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家底是非常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先抓住一些基本的东西。《细讲》这套书,就是给大家一个基本的框架:历史上到底发生过些什么,哪些是值得提到的。当然,我觉得这套书在文化史方面还是弱了些,这是一个缺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教科书,首先要准确,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夸大、歪曲和随意抹杀。
解放周末:从自我的视角中跳脱出来,放在世界大格局中,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
李学勤:我认为,总的来说,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是低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美国见到汉学家苏立文时,他告诉我,为了在历史教科书中加进去两页关于中国的内容,他们争取了很多年也没争取下来。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样了,但西方的传统确是从希腊、罗马这条线延续下来的,在他们多数的古代史中,所谓的东方并不包括中国,而只包括西亚到中东这一块,整个世界并没有完全连在一起。
但我们不能被动等着别人来了解我们,而应自己积极有所为。比如丝绸之路,我们过去讲丝绸之路只讲到新疆,新疆之外就不管了,对中亚、西亚,以及西方的深处,对这些地方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研究是非常不够的。我曾建议西北大学开展丝绸之路的研究。我说西北大学最应该研究丝绸之路,而且一定要研究境外这段。在西方,早已兴起了一门叫欧亚学的学科,还出版了欧亚学学报。
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拥有灿烂的文明,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这应当成为当代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同时,我们也要推动历史学面向世界。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对认识人类的文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