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影片发行人,假如你给院线排片人跪下磕个头,能让你的影片票房迅速增加20倍,从300万飞跃到6300万,那么,你会不会真的下跪磕头?
这样的事情,以前没有,现在有了。
吴天明拍了《百鸟朝凤》,刚拍完电影突发疾病去世。经历了两年多千辛万苦,影片才进入院线放映,但没有好的排片,很快就面临下线。于是,《百鸟朝凤》宣传发行人在微博直播中为吴天明遗作排片太少而痛心,跪求院线增加排片。
排片就那么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
院线排片决定影片盈亏。哪部电影上映场次多,时段好,哪部影片就能获得好票房。因此可以说,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如院线排片好。
这一点,即使《百鸟朝凤》已经证实了,人们也还是不愿意承认。包括日前的媒体文章,大都认为增加排片后,由于吴天明遗作质量好口碑好,由于对吴天明怀有情感的观众大量涌进影院,这部电影才出现了逆袭奇迹。
在我看来,这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不是它的全部。
电影票房的秘密,在于电影质量,在于排片一方,也在于电影观众。
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青年,大约分为两种观影习惯,第一种是提前策划好的,哪部大片来了一定要看,那个偶像的电影一定要看;第二种不是提前策划好的,忽然空闲两三个小时,临时决定看场电影,放映什么就看什么。那时候,他们只想看一场电影,不太计较他们看到的电影是好片还是烂片。
实际上,第二种观影习惯被长期忽视,没有人去影院售票处前观察和统计过,黄金时段排片的电影观众都是哪一类人,各占多少比例。
院线排片也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主观上愿意忽视这一点,他们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眼睛盯住了进口大片、青春偶像片、宣发资金雄厚的商业片,这样一来,人为加大了影片票房的马太效应,多的更多,少的更少。
有媒体文章回忆说,2006年,夺得威尼斯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国内票房不到100万元;2007年,从柏林捧回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在内地市场也仅有200万元的票房进账;2011年,《星空》等一大批口碑不俗的文艺片,也都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艺术片陷入困境,已经好久了。有评论者表示,2015年院线共上映国产片320部,票房突破过1000万的只有128部,简单地说,三分之二的国产片无法突破千万大关,其中有文艺片,也有商业片。
中国电影的票房,早已与好片烂片无关。仅认为《百鸟朝凤》是好片不是烂片才可以逆袭,对摆脱艺术片困境来说,完全没有益处。中国的影评人和观众中,很少有人认为《山河故人》的艺术质量不如《百鸟朝凤》,实际上,前者在2015年一周内的票房,已经达到后者跪求排片前的十倍左右,但后者跪求之后,排片大增,票房很快达到了前者的二倍。
《百鸟朝凤》在跪求排片十天后票房增加到6300多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判我有罪》和《百鸟朝凤》同日上映,票房仅收获110万。《再见,在也不见》5月13日上映,上映六天票房艰难突破1000万。有人预测,5月新上映的国产片,所有票房加起来,甚至都没有《百鸟朝凤》高。
关键还是跪求排片。
它能激起电影人、电影管理层面对于文艺片的整体反思吗?
最近几年,无论是《万箭穿心》《钢的琴》,还是王小帅的《闯入者》,都曾向媒体呼吁增加排片,但他们太温和了,没有采用跪求的极端方式,没有多少效果。
《百鸟朝凤》把国产艺术片带入跪求排片的年代,它的成功不能更多复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以后的国产艺术片还怎样生存?
媒体人士肖扬认为,纵观法国等艺术国度的先进经验,文艺片最好的生存状态是“四条腿走路”:影展影响、国家扶持、相关文化基金资助、艺术院线放映。但在国内,它面临的现实不只是“一条腿也没有”,甚至由于缺少观众群体以及电影市场资本的趋利诱惑,还频频被投机取巧的烂片拉了后腿。
这是文艺片的生存死结,需要打开。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