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中肯的话语和深刻的引领感染了每一位与会者。两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指南。
脚踩坚实大地行走
2015年12月11日,中国作协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学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隆重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向参加2016年重走长征路的作家代表授旗。
“作家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踩坚实大地行走,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着人类的精神高地进发。”铁凝说。
从2016年4月份开始,中国作协陆续组织作家分别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团、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寻访长征的历史遗迹,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感受长征精神,接受灵魂洗礼,触摸长征胜利80年来的时代巨变。吉狄马加、白庚胜、丹增、王巨才、高洪波、叶辛、刘兆林、阿来、柳建伟、王跃文、范稳、东西、武歆等5批次150余位各民族知名作家、网络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先后踏上了长征路。
“走和不走有很大区别,”作家宗仁发说,“走的时候获得了现场感,很多史实虽然通过书本已经知道了,但在现场感受到鲜活的历史细节,对作家重新思考人生、生活、文学,甚至对写作观念的修正都有很大帮助。”
作家们不仅体验着长征路上的历史,而且体验着长征路上的现在,观察着长征沿线的巨大变化。评论家张未民说,走在长征路上,就是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路上。在瑞金和井冈山,他对看到的两处标语记忆犹新,上面写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他说,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即是提醒大家牢记历史,中国文学也应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路上。
两年来,从西北大漠到沿海小岛,从边防哨所到森林草原,从城市建设到兴农一线,文艺工作者们的身影和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他们一次次远行,一次次归来,又一次次再出发。
参加“中国作家海上丝绸之路采访活动”后,文学评论家李美皆更加相信“亲眼所见”对作家的重要意义。在数字时代,资料信息可以轻松查阅获取,只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是无法取代的。每到一地,她都尽力与熟悉当地历史风俗的人多交流,“听他们谈论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是书本上无法取得的珍贵经验”。
“借用一句话说,这里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参加“文学三沙行”活动后,青年作家徐则臣讲起少年时代的边疆梦、海洋梦和英雄梦,三沙行让这三个梦变得真实可感。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他对人与自然、世界、他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这些将与三沙人的故事一起出现在我日后的作品之中”。
国家话剧院导演白皓天为创作西藏历史题材话剧《共同家园》,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先后14次深入到高寒缺氧的西藏腹地,在农牧民家中体验最真切、最实在的藏区生活。
“吃得了采风的‘苦’,才能享受创作的‘甜’。”刚从西藏采风半月归来的词作家宋小明说。
从“身入”到“心入”“情入”
“我们到过很多世界顶级音乐殿堂,赢得过无数赞誉,但基层群众的掌声最值得骄傲!”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2015年9月22日,关峡和国交的艺术家们带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农民管乐队、重庆特殊教育中心(盲童学校)扬帆管乐团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媒体的镜头对准了沐浴在音乐阳光下的盲童,还有那一双双紧握着金光闪闪乐器的粗糙干裂的大手……
两年来,中国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深入基层,组织各类主题活动200多场,参与活动文艺工作者1000多位,足迹遍布全国17个省区市66个基层活动点。参与地方各级文联和志愿者协会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文艺工作者近7万人,直接受益群众300多万。中国文联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去”“沉下来”“融进去”,从“身入”,到“心入”“情入”,实现深入生活与创作需要的对接,创作出一大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血有肉、形象饱满生动、抒发真挚情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力作。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不断加强文艺支教和文艺培训,共招募选派数百名文艺志愿者在贫困区县近100所乡镇中小学开展文艺支教活动,开展“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文艺支教项目”,与中国残联共同启动实施“共享芬芳”文艺助残志愿服务行动。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课堂、摄影“曙光学校”、书法“兰亭学校”、“影视小屋”等品牌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翰墨薪传”书法培训工程纳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现已基本覆盖全国省级和部分市县级学校的书法教研员。文艺工作者在“深扎”中,把创作采风、汲取营养、锤炼品格与服务基层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