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协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钢,一直致力于美育教育工作。为西部地区写校歌,在叶小钢看来不仅是一份文化扶贫工作,同时也是为西部山区孩子带去美育教育的重要契机。几年来,叶小钢深入西部,创作了《临洮二中校歌》等一批校歌,并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让来自西部的孩子们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合唱团的同学共同演唱了校歌新作中的部分作品。演出期间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令叶小钢久久不能忘怀。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深入生活,关键在于如何能“深”。“深”不是单向的,“生活”也不是异乡景色的浮光掠影和即物即景的记录,而是一个身入、心入、情入其中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我们得以贴近现实、贴近地气,深耕现实大地,这是一个缓慢的生命成长的过程。”
“故事可以编织,情感却是不能编造的。”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说,“人民不是喊在嘴上,而是要记在心中,父老乡亲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命运起伏,都会让我们牵挂和动情。”
代代传承:“深扎”成为“家风”
2016年5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启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开讲第一课,为宁夏各地的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带来了长达3个小时的精彩讲座。就是在那次活动上,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作家康鹏飞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14岁那年差点儿走上人生岔路,旧书摊上一本《平凡的世界》改变了他。“文学照亮了我的生活,当年正是读了三四遍《平凡的世界》,我才发现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的苦难和艰辛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们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羞愧难当,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生活应该有新的开端。”康鹏飞说。
《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自出版以来,持续20多年畅销。“路遥构思《平凡的世界》时,应该是想到了柳青写《创业史》,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柳青那样,去写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的史诗性的作品。”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说。
作为路遥的文学导师,柳青扎根乡间14年的个人实践,树立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标高,他摒弃闭门造车、盲目想象的写作方式,将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发挥到极致。
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与当年的柳青一样,把笔墨倾注在陕西的土地上,他几乎跑遍了陕南重要的乡镇和村庄。“生活为源泉,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只有接受生活的浸染,提笔时才能写出想要的东西。”贾平凹说。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家风”在文学艺术工作者这个大家庭中代代传承。
中国音协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珍藏着父亲赵望云在最艰苦的时期拖着病体为他创作的12幅精美生动的册页作品,“封面题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我至今笔耕不辍的‘家风’”。
家风代代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长安画派,其奠基人赵望云、石鲁等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中国社会的基层,把艺术创作的焦点放在人民大众的需求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鲜活的艺术作品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1970年,赵季平从音乐学院毕业直接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一扎就是21年。这21年练就了他对民间戏曲音乐深刻的理解和在创作中灵活运用的基本功,也使他更加理解父辈的信念与坚持。近年,赵季平的儿子、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文工团青年作曲家赵麟,在父亲的鼓励下沿着爷爷走过的路,深入祁连山3个多月,丰富多彩的“花儿”、沙漠中的声声驼铃给他注入了全新的乐思,创作出了具有中国音乐语言的大提琴和笙的双协奏曲《渡》。
“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看到了‘家风’在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中延续着、传承着,更加欣慰的是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中蔚然成风。”赵季平说。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