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客观现实,把人们的认识引进一个误区,以为只要有生源,职业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近年来,笔者所在地区坚持实行高中阶段“阳光招生”政策,基本解决了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好一点的中职学校学生规模都超出了普通高中,笔者任职学校已是连续3年生源爆满。但是,普通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是比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师要“牛”;教师应聘,学生选读,还是优先申报普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依然被人“看不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归根结底还是生源质量的影响。在人们的意识中,职业教育就是“差生教育”,能不低人一等吗?政策虽然不是这样界定的,但某些政策造成的后果就是这样。就拿初中毕业生升学政策来说,各地几乎无一例外都以文化成绩优劣作为分流依据,文化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才不得不进中职学校就读。职业教育不是“差生教育”又是什么?
这种“差生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职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带着失败者心态走进校门的,也就心安理得以“差生”甚至是“坏学生”自居。整所学校都成为“差生集中营”后,学风、校风能好到哪里?有多少教师能够驾驭这样的班集体?有几位校长不是一天24小时担心安全问题?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某普通高中学校发出通知,要求本校学生不要和职校学生混在一起。这种对于职校学生的明显歧视行为虽然遭到舆论炮轰,但事实上代表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心理。
这种“差生教育”体制也严重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质量。职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其实只是一种假象,其一,教育向社会提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不够,用人单位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没有其他选择;其二,职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低,基本都是中、低端就业;其三,职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稳定率并不高,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少企业老板感叹:职校毕业生不仅文化素养低,职业素养也差,职业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太少了。
职业教育深深陷在“差生教育”的泥沼里,如果不能摆脱这个困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蓝图就不可能实现。
究竟如何打破这个困局?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校长,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实践与思考,认为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实行对口高考改革,建立与普通教育高考并行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既然全社会最看重的还是高考,又没有办法改变,教育就应该从适应社会普遍心理需求的角度做出调整。
首先,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从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来看,目前通用的以确定普、职比例和以考试分数决定初中毕业生分流去向的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校招生难问题,但只是解决职校一时生存困难的权宜之计,不利于职校的长远发展。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相反还加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政策歧视,危害性不容低估。不从高考制度上改革,职业教育改变不了“差生教育”这个大局。
其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需要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做支撑。现代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也需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28%,使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国家推动部分高等学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正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战略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愈显突出,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来支撑。
再其次,对口高考的经验为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奠定了基础。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举措之一就是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事实证明,真正对学生和家长产生吸引力的还是高考。那些被迫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优先选择的还是对口高考。
具体怎样改革?笔者的建议是分步实施、逐步过渡。
第一,调整中职办学定位,为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把握方向。中职教育作为一类教育的中间层次,理应具有就业和升学两大职能。只要中职教育“升学就业并行”的机制真正建立起来,初中毕业生就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分流方向,高分学生同样会被吸引到中职学校就读。这样一来,中职学校除了能够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也能为高职教育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资源。
第二,完善对口高考体制,为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铺平道路。一是扩充对口升学计划。对口升学计划要逐步与市场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接轨,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相适应,与高等教育结构相配套。二是对口升学计划要向一流大学延伸。目前对口高考之所以吸引不了优质生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口的大学都是一般性大学。如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也安排有对口升学计划,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就会立竿见影。三是将技术技能测试列入对口高考的主要内容。目前仅有少数高校将技术技能测试列入了对口升学要求,但也仅限于参考,并未放在与文化和专业理论考试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三,科学推动高校转型,为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拓展空间。国家在引导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个“一刀切”。一是向地方本科院校“一刀切”。目前高校转型主要指向二、三流的地方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的就读愿望并不强烈。因此推动高校转型不应局限在低端高校,一流高校也应参与进来。二是学校整体转型“一刀切”。很多高校之所以对转型发展感到茫然,很大原因就在于学校整体转型难度太大,办学条件配套、师资队伍转型、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不是说转就能转的。应该探索灵活的转型思路,条件成熟的可以整体转型,整体转型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先行选择那些原本跟市场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专业转型,在校内整合成立应用型学院,这样就会大大提升高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实现应用型大学与学术型大学并行发展,就可以为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搭建起平台,有效带动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职业学校就会由“差生集中营”变为“优质技术技能型后备人才集聚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能进入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吴媚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