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想要成为名人、富人和漂亮的人”
美国《VICE》杂志称,对很多人而言,这一结论并不令他们惊讶,至少南希·萨欧斯(Nancy Jo Sales)不会。今年2月,她的新书《美国女孩:社交媒体和青少年的秘密生活》用400页的篇幅分析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特别是对女孩的负面影响。
对200多名女孩进行深度访谈后,萨欧斯发现,这种影响甚至远远超出了认知和道德上的浅薄。社交媒体平台直接将许多问题量化了,关注、点赞、评论,都是货真价实的衡量指标。当你注册一个包含个人形象和想法的社交媒体时,平台上的各种数据和指标就开始影响你的思考内容和方式。
比如自拍。萨欧斯认为,如今的女孩不断看到各种靓图美照,这令她们感到压力山大,产生“我也要分享美照”的念头。“女孩开始觉得性吸引力是最重要的,聪明和性格好都要排到后面去。”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人们“变得浅薄”的体现。
“人们想要成为名人、富人和漂亮的人,就像社交媒体女王金·卡戴珊那样。”加拿大温莎大学的研究报告写道。
社交媒体没有“原罪”
不过,在美国“State News”新闻网看来,这些研究有很多局限性,只能证明两者间存在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
“社交媒体让人变得肤浅、不道德,这种结论让我们怀疑另一种可能性:浅薄和道德底线低的人更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温莎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的助理教授萨利姆(Saleem Alhabash)说,“人们总想展现自己最光彩动人的一面,给别人塑造良好的印象。这可能改变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但这些变化不一定是错误的,只能说和以前不同。这是这一代人与前人的不同。”
社交媒体没有让我们脑袋空空,或者说,它没有阻碍我们思考。当人们纷纷使用这些平台对话时,这些平台就成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前沿阵地。
对许多边缘人而言,自拍和社交媒体是他们传播真实、未经美化、常常被主流媒体否认的观点之处。比如,“断电日”鼓励人们利用自拍和社交网络,上传自己发现的黑人族群之美,一些黑人会分享自己的故事。这补上了主流媒体的空白。
“我不认为社交媒体生而邪恶,只是这个时代没找到利用它的最佳方式。”《社交媒体,短信和个性:浅薄化假说的测试》的主要作者洛根(Logan Annisette)告诉《国家邮报》,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VICE》杂志也认为,随着社交媒体成为传播的主要方式,探讨它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很有必要。
例如,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记者贾里德·凯勒(Keller argued)曾指出,推特网在2009年伊朗“绿色革命”中没起到应有的组织作用,却令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伊朗,将发生在德黑兰街道上的暴力推到了国际地缘政治对话的前沿。
相关链接:社交媒体让人变得更沉默?
关于社交媒体,一些让人惊讶的数据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