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师大讲堂 >

母校校长:郎平成长给教育的启示

日期:2016-10-17 08:21:28            浏览量:

            \

 郎平和朱婷 视觉中国供图

    “我个人所取得的成绩理应归功于亲爱的母校,归功于育我成人的师长们……”在郎平母校——北京陈经纶中学的档案室内,高中部校长牟成梅给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展示了郎平写给学校80年校庆的贺信。

    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在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奥运冠军,让全球华人振奋无比。郎平被认为是女排精神最好的诠释者,甚至有人称她为“郎图腾”。

    在奥运给全民带来的激情消退之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郎平中学母校校长。牟成梅从一个基层中学校长的角度,探讨了郎平及她所代表的女排精神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思考。

    一个人的成长一定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郎平不仅在母校80周年时特别写信感谢母校的培养,网上还热传着1981年郎平即将出征日本参加女排世界杯之前给母校的亲笔信,郎平在信中写道,自己初中时虽然身高有一米七几,但是身体孱弱,对体育也“毫无热爱”。所以,她在信中特意感谢沈正德老师和其他体育老师,正是她们鼓励、引导她参加体育锻炼,才使得她开始对体育产生兴趣。

    “绝不能说我们学校的教育能成就郎平。”牟成梅校长说,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有太多因素,绝不是一位老师、一个学校所能完成的。我们无法复制又一个郎平,但是却能从郎平的成功中获得启示。

老师要带着善意的执念才能把教育做下去

    郎平是陈经纶中学76届的毕业生,那个时候这所学校还叫朝阳中学。

    “刚到学校的时候,郎平并不是练排球的,跟着沈正德老师练田径。”牟成梅介绍。据说,虽然当时的郎平看起来文弱腼腆,但是沈正德老师还是看上了她的个头和长长的手臂,便开始调教她。再后来郎平便跟着孟晋华老师学习排球,孟老师在解放初期也曾经是中国女排的队员。

    在陈经纶中学校史馆的相册中,能看到很多张郎平不同时期回学校时与沈老师、孟老师的合影。

    应该说,在当年的中学,郎平得到了很好的体育启蒙。

    “现在这个社会比较浮躁,大家都想很快看到成绩。”牟成梅说,但是,老师这个职业最不能受到浮躁气的影响。

    如果说对体育课的重视,国家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校体育,硬件上的投入,政策上对课程、课时的规定,甚至体育成绩也计入到中考总成绩之中。但是,在校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除了体育,现在其他学科也有很多名师,这些名师大都来自数学、语文和英语学科,不少名师是以“提分快”著称,而曾经的那些认为“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而一点一滴地寻找孩子身上闪光点的名师少了。

    反倒是郎平上中学的那个时代,虽然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提到现在的高度,但是很多“过来人”却在那样的年代打下了一个好身体的底子。一直被郎平视为启蒙恩师的沈正德老师,在校期间一直坚持的就是“从青少年抓起,选拔和培养为国争光的体育人才”。1987年11月,国际奥委会田径联合会授予沈老师“国际田径奥林匹克荣誉奖章”。

    正因为郎平当年碰到的老师没那么急功近利,才让身体瘦弱、对体育并不十分感兴趣的郎平入了体育的门,并最终走上排球事业之巅。

    郎平成功了,当我们翻看众多对郎平及她所带的女排的采访时可以发现,郎平带队的方式跟当年老师带她有相似之处。

    这次女排夺冠除了郎平受人瞩目,另外一个备受瞩目的人就是朱婷。

    不过据说,当郎平第一次在名单上写下朱婷的名字时,赖亚文指导还没听说过这个孩子。朱婷身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天赋突出,同时也有明显的弱势:脚底下比较软。

    不是每个人一上来就是理想中的样子,“教育就是要调教,她是带队员,老师是教学生,原理是一样的。做教育就不能急”。牟成梅说,郎平调教她的队员,要了解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给每个人最适合的训练,把每个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终让每一个人用自己的优势在一个集体中发挥作用。做教育就要尊重生命的过程,有的学生会早一点儿到达终点,有的就会晚一些,“但是请相信每一个孩子最终都能到达终点。有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师就是要带着这样善意的执念,一直做下去。”牟成梅说,虽然老师的工作很辛苦,工资也不高,但是拥有这样的执念就能在遇到每一个孩子时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过程,“稳得住”还“急不得”。

不能只想成功 还要能够吃苦

    对于在中学任校长的牟成梅来说,无疑,郎平所说的这句话对她触动最大: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不过,只有精神是赢不了的,还要有过得硬的技术。

    郎平带领女排再次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后,那深藏心底、几十年前一夜间席卷了全国的女排精神一下子又被唤醒。

    不过郎平的智慧在于,她适时地提醒了人们:与精神同样重要的是过硬的技术。而过硬的技术是只有通过刻苦的努力才能换来的。女排姑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经介绍,他们每天早中晚训练后,都要看对手的录像,甚至“看录像都看得恶心了”。特别是郎平,为了研究对手有时候晚上只睡3个小时。

    真正支撑女排成功的是刻苦的钻研和训练,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生中不少人只想成功,却一点儿苦也不想吃。”牟成梅说。

    当下的孩子确实缺少吃苦精神。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12岁的大壮。

    大壮从一年级开始学习黑管,大壮妈妈的工作跟少儿综艺节目有一些联系,为了增加孩子的兴趣,大壮妈妈经常寻找孩子演出的机会。所以,学习初期大壮的学习劲头挺足。但一年之后,随着学习难度加大,需要投入练习的时间更长了,练习黑管成了“苦差事”,大壮就不太能坚持了,“如果不用练也能上台表演就好了。”这是大壮最常说的一句话。

    为了继续激励儿子,大壮妈妈不断寻找让儿子登台表演的机会,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很多节目所需要孩子的演奏技巧也越来越高,登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妈妈仍能找到各种机会,大壮却很少再能占到舞台中央了。

    牟成梅表示,孩子们不愿意吃苦跟家长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满世界都是诸如“轻轻松松得满分”“半个月精通英语”的图书或者文章。这类图书和文章的盛行多少暗合了家长“又想让孩子成功又不想让孩子吃苦”的心理。

    其实,身处学习过程中的孩子有时候不一定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因为解出一道难题或者成绩提高的喜悦很多时候是能化解掉之前为之付出的辛苦的,可是有时候家长的一些言行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泄气。

    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瓶颈承受痛苦的时候,就会有家长开始攻击教育制度,“无论哪个社会,不努力是很难成为社会精英的。”牟成梅说,适当让孩子吃些苦没有坏处。

现在的孩子不是没有精神,他们需要一个教育的契机

    虽然郎平说过,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仅靠精神是赢不了球的。但是,人们仍然渴望精神,因为不少成年人从小到大都是被陈景润、华罗庚和女排激励着长大的,他们体会过了精神的强大力量。而现在的孩子“连喜欢的男明星都那么柔美,他们心中哪还有什么力量?!”

    不过牟成梅还有自己的看法。

    学校新高一刚刚入学的时候,正好赶上奥运会刚刚结束。说起女排、说起郎平,孩子们都非常兴奋。

    牟成梅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些孩子,便问:乒乓球、羽毛球等很多项目中国也拿了冠军,而且也拿了很多次的奥运会冠军呀!(怎么不见你们为他们那么兴奋?)

    孩子们回答:“这个不一样”“这个是集体项目”“这个更难”“这个更振奋人心”……

    “郎平和女排的精神打动了孩子们的内心。”牟成梅说,其实,现在的孩子跟过去的孩子是一样的,他们的成长也需要精神的支撑,只不过他们的成长环境已经非常多元。而且信息发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复杂性和阴暗面的机会更多了,冲淡了那些正能量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更需要精神的力量,“只是他们需要一个教育的契机,一个让他们拥有某种精神的契机”。

    很多人都觉得女排精神是属于80后以及比80后更年长的那些人的。但是,契机合适的时候,郎平和她的队员所代表的女排精神一下子就被00后接受了。

    在牟成梅看来,教育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发现契机并且用好。现在,学校每年都会给新入学的年级系统地讲述校史、学校创建人和优秀校友,等等。不过,这种讲述的效果肯定不如他们自己经历女排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更加深刻。“要在孩子们的亲身经历中寻找教育的契机。”牟成梅说。

    “2008年奥运会过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几十块金牌吗?不是,是更多人开始健身的习惯。”牟成梅说,这就与教育类似,生活中有太多教育的契机,但也总是转瞬而过,契机抓住了就给孩子留下了财富,然后慢慢累积,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责任编辑:吴媚姗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