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西部瞭望 > 内蒙古 >

今天,大学生的课堂“混合”了吗?

日期:2016-10-14 09:30: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今天,大学生的课堂“混合”了吗?
——记内蒙古民族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今天,你的课程混合了吗?”2016年9月新学期中,内蒙古民族大学又有78门课程申报参加混合式课改。混合式教学在学校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并在师生们集体智慧的碰撞中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

    学生上课有备而来,“有营养”的讨论层出不穷

    “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延续已久的传统课堂模式,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混合式教学中,发生了变革。

    “教师在讲台上听,学生在下面说”——传媒学院2014级新闻班的课堂上,为了一篇新闻例文的标题改写作业,全班分成七个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前两天老师把我们所有的作业都在网络学习平台公布了,看了许多别人改写的标题,再看看老师给每人的评语,今天讨论起来思路感觉更清晰。”新闻班的李雪健同学说,以前交作业只是自己看自己的分数,网络学习平台的开通,拓宽了互动交流的空间。由于大家上课已经是“有备而来”,这样“有营养”的讨论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教师在讲台上评,学生在屏幕上做”——护理学院2014级涉外护理二班的《基础护理学》课程中,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学生自己上传的护理技能的小视频,教师带领全体同学一起来“找问题”。郝泽皓同学说:“比如体内注射这个技能,我们课后发现还有许多细节不严谨。”授课教师张艳云说:“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反思,在实践课上就会更注意老师说的细节,对学生技能的提高作用非常明显。”

    “教师在网络上教,学生在寝室里复习”——侍红岩老师讲授的《机械原理》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一批混合式教改课程。课程中许多知识点都是抽象复杂的公式,教师把它们做成图表、动画演示,关键难懂的知识点还录成配有教师讲解的微课视频。同学们做作业和复习的时候,在网络教学平台就可以随时点击观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补习的渠道拓宽了。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成教改热点

    2015年7月起,伴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学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内蒙古民族大学推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共成功运行101门课程。在这一年中,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访问量达87万人次,412位教师和8914名学生通过平台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在对2400多名师生的调查问卷中,93.9%的教师认为混合式教学值得推广,95.2%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校长任军表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借助学校引入的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观看课程视频、完成网上作业、参加网上讨论等线下教学活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安排进度。老师更多的责任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和知识的构建,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力得到激发,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

    以学为中心,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批优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的建设,促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务处杨恒山处长说,大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教学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明显增强。

    为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学校对部分课程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显示,在30门对比课程中,有23门课程中混合式教学班级的平均分和及格率明显高于对比班,尤其是蒙古语授课的班级学生成绩提高明显,如《初等数学2》课程,混合式实验班考试平均分高于对比班24.8分,《大学英语2》课程中,混合式实验班考试平均分高于对比班17.4分。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过出台《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全校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具体步骤、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课程建设标准等做出详细要求,加强对参与改革的教师培训工作,构建起从理念、课程设计、平台使用到具体案例分析的全面培训体系,并投资360万元扩建覆盖全校的免费无线网络,购买网络综合教学平台手机客户端服务,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专用机房,让学生在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能够随时随地浏览教学资源、参加课程讨论、提交作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015年3月7日,内蒙古民族大学被优慕课在线教育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列为“混合教学改革示范性院校”。清华大学混合教学改革专家团队认为,内蒙古民族大学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示范性意义。(中国教育报记者 黄蔚 通讯员 赵承钢 范晓霞)



责任编辑:费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