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教育网讯(中国教育报 记者 倪秀 通讯员 胡勇 采访整理)
我叫王敏,是四川省富顺县代寺镇中心小学的一名体育教师。2011年,大学毕业的我考入了这所学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刚工作时,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住”。学校偏远,又没有宿舍,我只能自己想办法。为了省钱,我每个月花200元,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卫生间和简易厨房要和其他住客共用。就这样将就着,开始了教师生涯。
那时候,每天都跟打仗一样。早上,要早起才能抢到卫生间洗漱;中午,一下课就要往家跑,赶着做午饭;晚上,还要在床边备课、批改作业。
我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上学常常是早上摸黑儿出门、晚上摸黑儿回家,十分辛苦。有时,我也想给孩子们做点加餐,或者是领回来休息一下,但无奈租的房间太小,条件也实在是不允许。
参加工作第二年,我儿子出生了。母亲也从老家过来帮我照看孩子。为了能多攒点钱买房,我们三代人依旧挤在原来租的10平方米的小屋里。
母亲一边照顾小孩,一边在公共厨房里做饭;我一边上课,一边要抽空从学校跑回出租房哺乳孩子……这样拮据的生活,让我觉得没有安定感,几次都想离开学校。
2013年,学校开始修建教师公租房,总共有24套,每套40平方米,是两室一厅,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租金每月才60元。第二年,我和一些没有住房的年轻教师一起住进了公租房。
当拿到钥匙打开门时,我看见雪白的墙面、光亮的地砖,连灶台、灯具、家具都是一应俱全,真是激动极了,禁不住感叹:我在学校有家了!
入住后,公租房内的教师谁有喜事,大家就聚在一起庆祝;谁有困难,大家也主动出手帮忙。晚饭后,我们常常约在一起跳广场舞、打篮球、散步,同时讨论一下教学上的困惑和难题。每当我看到小孩和学生、同事的孩子一起嬉戏玩耍时,内心就会由衷地感到一种归属感,而这种感觉可以支撑我继续留在农村学校。
到了2015年,学校又修建了师生食堂,我们可以吃上热饭菜了。食堂开餐的第一天,我激动地拍了好多照片发朋友圈,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我们村小是多么幸福。
也是在这一年,县委、县政府划拨300万元用于提高偏远农村教师交通补助,这样,我每月的收入又多了30元。也许是生活逐渐理顺了,也许是放在教学教研上的精力和时间多了,近两年,我教的班级成绩大幅提高,家长满意度提升,而我自己也获得了市优质课比赛第二名、市教师技能检测一等奖等7个奖项。
此刻,我不禁有点儿小得意:工作第5年,家庭、事业“双丰收”。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