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多“留白”脑袋才能活起来

日期:2016-04-01 14:49: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汤勇

  广州市第六中学的郭见微、邓昊晴、吴宗懋学生团队因为研究粉笔灰扩散现象,获得了2015年丘成桐科学奖。“数以百万计的教师每天都要用粉笔做板书,每天都生活在擦拭黑板后的粉笔灰尘中,容易引起鼻、咽、喉部不适,同学们也会受到影响。”郭见微说,团队之所以研究粉笔灰扩散现象,是为了给老师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教室布局提供参考。(《广州日报》3月30日)

  在“硝烟弥漫”的高考冲刺季,这则教育新闻犹如一缕清风,给沉闷的教育空气带去了些许的清新气息。

  从普通粉笔到无尘粉笔,粉笔灰飘了那么多年,对师生健康的影响也一直持续了这么多年,大部分孩子可能熟视无睹,然而六中的孩子们却注意到了,并且通过不懈努力寻求到了解决办法。从获奖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可贵的创新品质与创造精神,也强烈地感受到了学校“成人”教育的实效。

  据了解,粉笔灰扩散研究不但需要突击学习微积分、偏微分、流体力学等大学阶段的专业知识,还要在实验室戴着口罩与粉笔灰“亲密接触”,通过颗粒传感器测量粉笔灰的浓度以及分布情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上百次的实验来排除偶然误差。孩子们这种能够从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行为与精神,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尤其值得点赞。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往学生脑袋瓜里塞多少知识,也不是把学生局限于校园里和课堂上,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在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品质。遗憾的是,现实中更多的孩子,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已被老师和父母“安排的学习”占得满满的。看看不少高中校这些日子杀气腾腾的励志标语:“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还有北京海淀区7岁“拼娃”一周上40小时课外班的现实,如今一些孩子完全沦为了应试的机器!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他们应有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因此,多给他们一些“留白”,让他们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让他们去学一些“无用”的东西,做一些“无用”的事,这些看似“无用”,却有可能成为他们面对未来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比于当下一些学校、老师正热衷于“一切为了分数”的教育,广州市第六中学却鼓励学生发现、研究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专门为有志于科研的孩子开辟了创新型实验室,大到城市堵车问题,小到飘散的粉笔灰、桌面游戏“三国杀”,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并得到学校的支持、老师的指导。这样的教育追求与实践,在应试倾向较为强烈的当下,自然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当我们把本应属于孩子们的健康、快乐、自由思考还给了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控制与占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便会由此生发,创造型人才便会从他们中间诞生。

  (作者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科技局局长)



 

责任编辑:孙 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0600780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