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侧记
“太过瘾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7月23日傍晚,富平县文化活动中心剧院内人头攒动,68岁的吴秀珍老人一边欣赏着正在演出的秦腔传统剧《三娘教子》选段,一边不时啧啧赞叹。
“我叫叫一声儿啊儿啊,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掉寸金还有可,失掉光阴哪里寻……”韵味十足的唱腔、鲜活生动的表演,不仅展示了演员深厚的艺术造诣,还让观众领略了秦腔传统剧的魅力,引得戏迷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打起了节拍,低声吟唱,掌声、笑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是全市基层院团“戏曲荟萃文化乐民”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在富平的第11场演出,戏迷们回想起前几场次的节目,幸福的笑容依然挂在脸上。
“没有群众精神文化享受的小康不是真正的小康,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是民生。”市委常委、富平县委书记郭志英不止一次地表示,要把文化建设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来抓,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
而近年来,富平县则确实是把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全县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繁荣发展,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在百姓尽享文化惠民的幸福生活中,文化正以无可替代的滋养力量,焕发着蓬勃生机与崭新活力。
文化生活滋养一张张笑脸
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群众的一张张笑脸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
一到傍晚,散步在富平县城,你就能发现,在这里的各大小广场、公园都是人头攒动。由群众自发组织的自乐班、业余文艺团队争相演出,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地参入其中,乐此不倦。这里的公共文化,如阳光,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似甘露,洒向每一个人的心田。
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也让富平的老百姓渐渐脱离了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以前,一些老百姓打招呼的口头禅就是:“走,搓两圈!”而现在,大家都相互招呼:“走,到广场练嗓子去!”以前,晚上没事,常常都是麻将声不绝于耳。而现在,大家都走出家门,到广场看节目。慢慢地,好多群众从观众变成了“演员”。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群众日益弱化的集体意识,常常出现‘开会难,号召事难’的现象。在新的形势下,怎么样才能够凝聚民心?怎样能够提高班子的战斗力?我们想了好多好多,动了不少脑筋”。富平县美源镇团结村村主任魏金楼说,2015年,村换届后,我们新一届村级班子在县、镇党委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希望从文化建设入手,提高村民凝聚力。于是,重新组建起了秧歌队、自乐班队伍,向县文化局争取了锣鼓、乐器等,一些村民也把尘封多年的二胡、板胡拿了出来。现在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活动,人心自然而然地就凝聚在一起了。
8月11日,记者在团结村看到,秧歌队舞姿优美,锣鼓队声势震天。84岁的魏生荣老人,尽管皱纹明显,但是精神矍铄,敲起鼓来一丝不苟,铿锵有力。同时82岁的倪新民、魏生辉老人也是自乐班的“常客”。魏生荣老人说,开展文化活动,唱几嗓子,是我们这些老年人最大的乐趣。年轻人现在也很少有打麻将、赌博的了,村里的风气也都很健康、向上。
富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正龙说,支持、引导群众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健康、向上、有益的文化就占领了群众的生活主阵地,落后的思想、不健康的文化就没有了生存空间。
随着政府强有力的推进、引导,近年来富平文化事业又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14年以来,他们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抓手,先后制定出台《富平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富平县“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列入财政预算。据悉,两年来,该县先后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其中文化基础设施投入2600万元,为群众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富平县文化工作一路高歌,一个个文化项目的落地,一件件文化惠农政策的落实,犹如一阵阵春风,吹暖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心窝窝。一张张灿烂如花的幸福笑脸,就是老百姓对他们最好的认可和回报,最大的褒奖和赞美。
如今,全县文化活动占领了群众生活主阵地,打麻将的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聚堆论家长里短的少了、唱歌唱戏的多了;谝闲传的少了、看书阅读的多了……
文化惠民激活一个个舞台
每到周二、周六下午,吃过简单的晚饭,退休的音乐教师王更新就匆匆出门,赶往老年大学活动中心频阳红合唱团活动点准备乐器和设备,与50余名歌迷们开展自乐活动,歌声阵阵,引来不少群众围观。自2011年开始,政府为自乐班提供了乐器,演出还有场次补贴后,群众参加活动的热情也逐渐高涨,有的群众虽然住得远,但参加活动风雨无阻。
不只是他,越来越多的富平群众享受到了接地气的文化服务。在示范区创建中,富平县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使文化春风能够吹到城乡每一个角落。
在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有一个新建成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可以随时随心地开展娱乐、学习交流活动,大家亲切地称这个中心为“民乐屋”。近日,记者走进该文化活动中心,阵阵悠扬的旋律让人陶醉。只见10多名戏迷,正热情洋溢地进行排练。戏迷们说,过去由于没有活动场地,他们的所有排练只能在户外进行。现在社区建了个文化活动中心,我们有了一个家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家心里都很舒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和“硬支撑”。为较好发挥县级重点文化工程的龙头作用,推动城市带动农村、辐射基层,该县先后投资上亿元建成县影剧院、文化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频阳博物馆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2014年,又投资2000余万元,对县“两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剧院)进行了改、扩建和装修提升。为迎接国家“十一艺”,按照国家B类剧院标准,在全省率先对文化中心剧场舞台、声效、观众厅、座椅、化妆间及剧院附属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在文化中心广场、陵园广场、政府广场、城南广场、城北广场安装“WIFI”设施,建设五个读书广场,并利用流动图书车在全县巡回开展借阅活动,以满足广大群众读书的需要。
在加大城区文化基础设施修建的同时,该县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攻坚战同步打响,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68个,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村村设有文化活动场所、农民书屋,为乡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富平县在全县镇(街道办)、村(社区)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中心)的基础上,争取项目资金新建淡村镇、东上官等综合文体中心4个,对王寮服务中心等3个综合文化站、宫里北陵村、底店下庄村等2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进行提质改造。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基层服务点289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广场305个、城区文化主题公园4个。同时,为了推动全县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投资50余万元,在淡村镇建立了“富平县传统文化体验基地——淡村秋千园”项目,设计建造省级非遗美原吴东无底鸳鸯秋千和磨盘秋千、转轮秋千等传统特色秋千10余座,建造200平方米露天舞台1座,1000平方米广场1个,建造富平非遗及传统文化展示区展示牌12座。
场地有了,设施全了,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又成为富平县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亮点。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富平县倾力打造了属于富平人自己的“星光大道”——百姓大舞台。以“文化精彩、魅力富平”为主题,以“大家办、大家唱、大家乐”为原则,百姓大舞台喊出“有才有艺你就来”的口号,是名副其实让老百姓充分展示才艺的群众舞台。
活动还远不止如此。该县文广局副局长王革委介绍,在文化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培育下,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深入、遍布城乡,形成了连续化、品牌化、系列化的显著特点。各级组织举办的节庆文化活动、戏曲票友活动、歌咏比赛、读书活动、陈列展览、书画摄影等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全县文艺汇演、群众文艺比赛、特色文艺团队展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如今,富平县已经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特色、月月有主题”的文化活动格局。“四进”和“一元剧场”演出全年不停歇,直接参与群众5000余人,受益群众10余万人次。大投入得到的是大产出,而文化投入最大的产出,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文化果实。这一点,从富平县城大街小巷人们轻快的排舞步伐、城市乡村人们绽放的愉悦笑容中无不得到印证。
改革让掌声响彻剧场
“这是他大的撒,这是他娘的脚,这是咱的白面馍,这是咱老婆的热被窝……”当阿(读音wo—编者注)宫腔现代剧《天女》舞台上当数十名年轻窑工赤膊短裤,健美的臂膀连在肩上,一下接着一下边踩黄泥边高唱踩泥歌时,细心的观众发现这部戏不仅有熟悉的富平元素,更将陕西乃至西北汉子粗犷、奔放、刚烈、质朴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天女》是富平县阿宫剧团新推出的一部新编阿宫腔现代戏,用一段曲折、复杂、感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天女》火起来了,也让阿宫腔这样一个传统的剧种得到了关注。阿宫腔,是国家首批非遗项目。阿宫腔源自秦代,由秦朝阿房宫歌女所唱的曲调演变而来,距今有2400年的历史,被誉为民族剧种的活化石。
阿宫腔曲调柔腻中见刚劲,激越中见委婉,曲牌多达400余首,具有高雅绚丽的宫廷音乐之感。1961年,该县阿宫腔剧团晋京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众所周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取决于文化的创新,更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然而,富平县阿宫剧团也像全国无计其数的地方戏曲剧团那样,经历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度过了一段惨淡而灰暗日子。“别说戏曲传承和创作新剧目,那时我们连排练的固定场地都没有。有排练任务了,不管是火辣辣的大热天,还是冷飕飕的大冬天,只好到县城边的空地里。”富平县阿宫剧团团长杨建洲说,在剧团惨淡经营的那些日子里,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跑农村走乡下,为有红白事的人家演唱挣点补贴,昔日的光环荡然无存,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富平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了解到情况后,借力创建,科学决策,启动实施了阿宫剧团的改制工作。2014年以来,不仅为剧团装修了专业的排演大厅,购买了新的演出服装、道具和乐器,招录了各类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且,明确规定县财政每年预算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剧团排演新剧目,并且对优秀作品和演员进行重奖,对公益性演出活动进行补贴。
云南京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导演张树勇看到富平阿宫剧团的排导条件,感慨地说,这是他在全国见到的县级剧团最好的。
环境改善了,条件变好了,剧团的演职人员用前所未有的热情,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精品节目。剧团先后编复排阿宫传统剧《王魁负义》、《青天女巡按》、秦腔传统剧《窦娥冤》等,新编排了大型阿宫现代戏《天女》,新排《归宿》、《天下第一碗》、《公车私用》等阿宫小戏20多部。为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常务理事会等作高级别专场演出10余场次。特别是去年9月17日、18日,富平阿宫剧团携《天女》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厅演出时,场场爆满,台下30多次掌声响彻剧场。目前,阿宫腔也已成为富平对外形象宣传的文化名片。
文化发展旨在惠民。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富平正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路上,与时代同行,踏歌远航。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王能力 通讯员 王腊梅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