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是舍友生日肯定要聚,周五社团聚会,下周学生会换届还要聚。”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苟乔说,自己来自甘肃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工人,家里条件很一般。平时生活费有限,聚会多了开销太大,让她的生活费大大吃紧。她考虑暑期就不回老家了留在西安打工,这样能为家里减少一些负担。“其实班级同学之间小聚无可厚非,但加入社团后聚会过于频繁,难免成为一种负担。”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李华在谈及大学生聚餐这一问题时,说他是深受其“毒害”。李华所住的宿舍除了他自己,剩下几个人已经不太在学校食堂吃饭了。基本上到了饭点就是几个人在学校外面的小餐馆AA点菜吃,早餐就是买的各种零食一对付。周末则会选远的高档点的餐馆吃一顿好的。“像我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这样去吃的,但是总不去,等于是在孤立自己,在宿舍的心情也越来越不好。可是去吧,只能偶尔去,算是和舍友保持着感情”。
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会计系的大二学生张芳也有类似的烦恼。大一时加入了学校的一个社团,经常会被叫去聚餐。有时时间冲突去不了,部长还会下“死命令”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参加,为此她还逃过几节晚上的选修课。更过分的是,到后来社团里有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就会经常说要聚会吃饭,想借此来制造机遇,当部长的也就成人之美,搞得其他人苦不堪言。对于这些聚餐,张芳有很大的心理抵触,因此大一结束时,就退出了这个社团。
记者发现,从普通大学生到社团干事,社团部长,再到学生会主席,聚会频次是越来越多。普通学生多是情感交流聚会,领了奖学金被要求请客吃饭,失恋了召集朋友吃饭,有难题了朋友开导也需要请对方吃饭,就连一起打游戏通关了也要吃饭庆祝……而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在这些情感交流饭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工作应酬饭局。
既然有时很无奈,那这样频繁聚餐的意义何在?有同学回答说:“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交吧,大部分人可能心里想着说不定以后会靠哪个朋友帮忙,现在积攒点人脉关系”。
校园“官僚风”,学生会还是“学社会”?
学生会作为一个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服务以及沟通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部门,已是每个学校必不可少的部门,为校师生提供无偿服务。殊不知,如今“官僚风”也渐渐地吹进了这个组织。
西安财经学院大三学生葛志明表示,进入大学前,自己是一名“无知学生”,正是因为听了父母的话,让他努力进入学生会锻炼自己,到如今身为部长的他已经觉得自己“很有社会经验了”。“我从普通干事到部长,从酒桌上的座位安排,到下属们给主席部长敬酒,该从谁敬起分别怎么敬这些都是有讲究的,酒桌上什么时候该敬酒什么时候该碰酒,这都要察言观色。实在喝不了怎样避酒……”这些被葛志明奉为社会经验的,无非是“酒桌套路”,但是仍然“让我在学校办事很容易”。
翟同学是西安某高校上一届的团委主任,不管在学校还是团委,他都组织参加过不少聚会活动,也喝过不少酒,“学生会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更贴近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学生会里的职能部门也和社会上一致,在学生会是学社会知识,比书本上的东西来得更实际。多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的活动能为自己积累经验,将来应对社会才不会十分吃力。”
西安体育学院大四学生赵毅轩说,“每次临近学生会换届选举的时候就是聚会最多的时候,几乎每个人想在换届中得到晋升就要把学生会主席、各个部长邀请个遍。如果这个当口表现得好往往都会得到晋升。”但是这样请客下来,花费真不小,人家这些干部还不一定会“赏脸”,往往要多次邀请。
长安大学大二学生李佩锦说,“到了大学学生会这个小社会才知道,很多应酬是你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的。比如说学生会聚会部长说叫你陪同参加一下,不去吧不给部长面子,去了吧就会喝酒,敬来敬去。而且这次不去的话部长下次估计就不会再叫你了,这样又不利于自己以后在学生会的工作,所以每次还是硬着头皮去。”
特别让人惊讶的是,学生会的“官僚化”不仅体现在吃饭应酬上,还体现在内部机构设置以及运作上,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据记者在西安五六家高校的调查采访中得知,如今西安的高校普遍情况是:学生会上设1名主席,主席一般拥有3至6名助理;另设副主席3至4名,每人有助理1至2名;一般下设6个部,大致为学习部,宣传部,外联部,文化部,礼宾部,生活部,每个部有部长1名,副部长4名,再下面还有组长和小队长之类的设置。
任命学生会干部的时候,先要开竞聘大会,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考察,然后经过严格的竞争选举才会进行聘用。一经聘用,会发布正式的红头文件,这种文件和政府机关的正式公示通知几无二致,一般题目为“关于任命2015-2016年度XX大学学生会储备干部的决定”,开头是面向“各直属中心”,内容更是字句斟酌,一板一眼,让人乍一看,觉得这得是个多大的组织啊。
学生会过于“官场化运作”的现象在西安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学生们也是对此深恶痛绝,带着美好的憧憬和期望进去,却被现实打破。面对的是任性地占用你的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开不完的会,满嘴官话套话的部门负责人讲话……这些过于成熟的面孔,世故虚伪的套路,已经成了学生会给学生们的印象。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