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磨折是无法回避的,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走出成长的困境。”昨日,在长江日报校长读书分享会上,武汉中学校长汪拥军与家长、市民交流了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著名作品《德米安》的体会和思考。
成长的磨折不是一件坏事
“《德米安》这本书是女儿推荐给我的,我读了三遍。我在书中主人公辛克莱身上看到了女儿的影子,一段彷徨纠结的青春历程。”校长读书会一开始,汪拥军讲起了自己女儿的成长路。
辛克莱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但他在10岁到18岁之间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他因硬充好汉,被邻居小混混控制和胁迫,在高年级同学德米安的帮助下才回归正途;随后,他又遭遇青春期的性意识萌动和生理反应,觉得自己很肮脏而再次堕落,这次教堂的管风琴手帮助了他;最后,在艾娃夫人等“精神导师”帮助下,辛克莱终于成长、成熟。
在汪拥军看来,他的女儿也有与辛克莱相似的经历。女儿在小学低年级得到家长和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度过了童年快乐的时光;小学四年级时,她随工作变动的父亲到武汉读书,在环境变化的忐忑不安和适应中读完小学;初中时,女儿也面临了与异性交往和追求自我等方面的困惑,严重时还爆发激烈的父女冲突。幸运的是,女儿碰到一批好同学、好老师,也有畅通的母女、父女交流通道,还有陪伴她的很多中外名著。最后,女儿顺利毕业,考上了德国的研究生。
汪拥军说:“我看到女儿成长的不易,更看到孩子成长的客观过程。成长的磨折是无法回避的,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候甚至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在辛克莱的彷徨青春路上有很多“导师”,而其父母却不在其中。书中有多处描述暗示了父母教育的缺失对辛克莱造成的巨大伤害。
在辛克莱被小混混初次控制后,父亲对辛克莱所犯的错误毫不知情。当他进门时,父亲指责他把鞋弄湿了。面对父亲对他精神状态的无知无觉,辛克莱感到伤心和愤怒,甚至心生鄙夷。他把救赎的希望放在了母亲身上,但母亲照旧跟他道了晚安,却再没有其他反应。少年辛克莱就这样失去了最初的救赎。
随后,在辛克莱的青春期,父母只是失望、难过,但仍是毫无对策。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和永远的老师,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汪拥军说,“每个孩子在经历困惑和痛苦时,内心都渴盼父母的理解、关注和帮助。”
他建议,当孩子在青春期有了“恋爱”苗头时,父母不要捕风捉影地批评、不信任地盘查、忧心忡忡地唠叨提醒,而要耐心听一下孩子的故事和心情,适当引导;面对孩子学习上的压力,家长要分担和减压,不要把成绩单当成自己的脸面。“要让孩子知道,所有事情都可以跟父母讲,都可以从父母这里‘讨’得主意,而不是得到责骂”。
高考考的是人品
汪拥军认为,相较《德米安》中的辛克莱,中国孩子的青少年时期还有重要的一道坎,就是高中、高三、高考。
他说:“在座的大多数是高中家长,大家最关心的恐怕是孩子高考如何考出高分。高考考的是什么?高考分数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
汪拥军认为,学生高考结果之所以有区别,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更多的在于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形成和展示出来的人品有区别,包括责任感和价值观、理想追求、恒心毅力、吃苦精神、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眼光和胸怀等。
他说:“家长不妨经常让孩子给自己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珍惜了高考的过程吗?’高考的目的不是一纸通知书,而是在于挑战高考的过程中能铸就一个人的信念、毅力、吃苦精神等品质。第二个问题是:‘我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吗?’我在内沙湖公园散步时,发现一片密集的树林中,四周的树木较低,中间的树木则较高。而在较为稀疏的树林中,这个现象就不明显。这就是竞争的结果。在密集的树林中,周边的树木因为能轻易获得空气和阳光,就不自觉地放松了竞争;而中间的树木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得阳光和空气,就拼命地把‘头’伸得更高、更直一些,在竞争中不自觉地提升了自己的高度。孩子在冲刺高考的过程中需要合作精神,但也免不了竞争。孩子要养成好品性,就要勇于竞争、善于竞争。”记者黄洁莹 通讯员陆优军
现场互动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阅读引导?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
汪拥军: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从他爱看的书看起,培养阅读兴趣,再逐步引导。不过,如今学业负担重,家长还是要和孩子“约法三章”,让他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家长:我的孩子从高二开始喜欢电子阅读,看新闻,纸质书读得少了。我们很担忧。
汪拥军: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电子书的,顶多是出差方便时才看。电子阅读需要专门的电子阅读器,如果用手机或者iPad,孩子的自制力有限,网上信息参差不齐,孩子不容易控制自己。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发现他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家长:我非常认同汪校长的教育理念,您的教育理念在平常教学工作中有没有落实?
汪拥军:作为校长,我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想法,也希望带动学校和老师来转变教学观念。高中背负着升学压力,但我还是在努力对武汉中学做一些调整。比如把老厂房改造成体育综合楼,并进行体育选项走班的实验,很受学生欢迎;开展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接触高考科目以外的东西,让不同班的学生进行交往;设计朴素、诚实、勇敢、坚毅的系统训练,制定“朴诚勇毅”行为指南等。学校未来还将进一步进行探索性工作。(记者陈晓彤)
精彩话语
●成长的磨折是无法回避的,但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重要的是如何帮孩子走出成长的困境。
●问题不会自动消失,要么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要么就一直在那儿,永远是一个精神成长的障碍。因此,人最难解决的是心灵的问题,正所谓“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青少年时代,接触异性,消除神秘感;爱慕异性,推动自我完善;交往异性,学会与异性相处,是人成长的重要而必需的经历,对日后时机成熟时恋爱、结婚、建设和谐幸福家庭、体验人生之乐有重要意义。
●高考的目的不是一纸通知书,而是在于挑战高考的过程中能铸就一个人的信念、毅力、吃苦精神等品质。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但通过高考培养出来的这些品质一定能让孩子走向成功。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和永远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发展。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我们不仅要接受竞争、敢于竞争,更要乐于竞争、善于竞争,享受竞争的过程,收获竞争涵养的内在品性。(记者陈晓彤整理)
链接
汪拥军荐书
德国赫尔曼·黑塞《在轮下》:这是一部教育小说,具有浓重的悲观色彩。作品中诉求的灵魂自由信念以及对年轻人权利的捍卫,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反抗,燃烧的青春反抗故事,使其一经发表便产生巨大反响,并且在其后数十年中不断引起年轻人的思想共鸣。
德国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这是黑塞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未来世界的寓言。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展现了睿智老人打开心扉接纳世界、与世界和解的自我救疗的不懈努力。
美国斯宾塞·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通过4个主人公——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与奶酪屋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
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记者黄洁莹整理)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