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话题,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在实践层面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衔接”原本是个生态学的概念。布鲁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衔接”的观点。“除了在场所转换时衔接会发生外,角色转换的过程也是一种衔接的历程。”他认为,“衔接”不仅仅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人之间的相互交叠的经验也会对衔接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幼小衔接的概念应放置在幼儿园、家庭、小学三者的环境与人的背景下思考才算完整。
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不管是校园环境、教室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还是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幼儿园,幼小衔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但以往的思考与做法多停留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与指导。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无论是儿童的一日生活,还是学习与游戏活动,都包含在课程的大框架下。因此,要想全面地理解幼小衔接问题,我想,还是应当从课程入手。
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课程体系的探索。这套课程以儿童当下感受与体验为出发点,以传统文化为线索,以流动的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为支撑,强调儿童与自然、与社会和家庭以及自我的联接,以期达到儿童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灵性与精神和谐发展的“全人”发展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不仅了解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与判断,还掌握了和自然、和他人相处的方式与技能。因为儿童面对的都是生活中的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积极探索并将认识内化的过程。当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把零散的经验结构化形成较为稳固的体系后,不仅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也提升了元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一直处在觉醒状态。而这一切,都是进入小学学习与生活所需的关键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也因总能参与到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开始对儿童成长的规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孩子发展的预期也变得更加积极与理性。他们逐步意识到,尊重发展规律,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思考,才是教育的本质。
一位妈妈给我们留言: 在幼儿园这几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发现自己、了解自己、认同自己、喜欢自己、相信自己!无论走到哪里,幼儿园都是孩子梦开始的地方。我相信,孩子们不仅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的能力与品质,也一定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当我们立足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发展,将课程视为完成幼小衔接的重要手段时,儿童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具有主动探索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学习者。当他们带着这份自信与坚定迈入小学校门时,会认为这只是一次新生活的开始,自己完全有能力迎接挑战。
作为幼儿园,如何赋予儿童发展内在、长久的生命力量,才是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应追寻与努力的方向。
(作者 胡华 系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
责任编辑: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