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初,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曾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图为成了“孩子王”的李金初。本文作者 供图
2007年9月30日,李金初向朋友们发出一条短信:“我在十一学校12年半的承办工作结束了,也就自然结束了我在十一学校20年半的校长生涯。20年过去了,北京多了一个优质的学校,十一学校成就了自己的辉煌,而我也就实现了‘本人平生无大志,只想办好一所学校’的夙愿。随着新校长的任命,我终于可以走下我曾20年供职的岗位,并卸下从未感到过轻松的责任重担。”
从校长的角色谢幕后,李金初一切圆满,在周围人眼中,年近七旬的他该好好休息,颐养天年了。而看到好友陶西平发来的6个字“开始新的征程”,李金初会心一笑:“陶主任最了解我的心。”
随即,李金初出任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的董事长兼校长。在这所1993年创办的民办学校里,他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提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基础教育理论构想——人生中心教育,并开始描摹这所以人生中心教育思想打底的理想学校蓝图。
人生中心:“新的教育桃花源”
在建华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李金初有了不一般的感受。清晨,他一进校园,就自然地牵上孩子们的手,一起走向教学楼。更多的孩子看见他,都飞也似地奔过来,亲热地拉着他、抱着他,有时甚至差点儿把他扑倒在地。40多年一直在中学任职的他被小学生们特有的活泼、纯真、率直感染着。
在北京十一学校当校长的20多年间,李金初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上,要考虑学校的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繁多的事务让他无暇过多思考当下的教育。面对这些可爱、鲜活的生命,李金初回看生命的起点,思考教育的原点,他对教育的认知豁然开朗:“教育承接了生命,便承接了整个人生;教育是为人生服务的,人生才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中心。”
随着思考的深入,他越发觉得这个教育命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尽快完成“人生中心教育”的研究思路,即便是去国外出席女儿毕业典礼时,李金初也坚持挤出可利用的点滴时间,在短短15天内,完成了5万多字的《人生中心教育论纲》初稿写作。
在《论纲》中,李金初对“人生中心教育”进行缜密的描述,字里行间不乏诗意的流淌。在他看来,人生中心教育是“一方极有希望的绿色教育原野”,人生中心教育学校则是“新的教育桃花源”。
在吸收了学校教师学习、讨论、思考的成果后,李金初对《论纲》进行了增补和修订。在2011年暑期,25万字的《人生中心教育论》定稿,成为指导建华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观”。“它是一个新教育生命的宣言。”李金初说。
两个“公理”:“教室革命”的原点
从改革的本质来说,李金初认为教育与人生是一切教育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从这一对关系出发,他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两个“公理”:“任何人终其一生,有且只有三项内容——做人、做事、生活”,称为“人生公理”;“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称为“教育公理”。
这两个公理,包含着李金初对教育的一些原点性思考:人与教育的关系、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人生与教育的关系等。从这些关系出发,他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究竟要为学生准备什么人生?怎么准备人生?带着对这些教育问题的思考,李金初开始设计人生中心教育课程。
在这位老教育人的设想中,“人生中心教育”课程有三个维度:一是功能维度,分别是做人课程、做事课程、生活课程;二是空间维度,分别有学校空间、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心理空间,两者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二维全课程平面,共3×4=12类课程;三是时间维度,即从学前三年、小学到中学共15年段,则共有3×4×15=180类课程。同时,他把“分科”课程整合到“人生中心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课程领域中派生或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课程。
一场“教室革命”在建华学校里悄然发生。李金初变“教学从‘教’开始”为“教学从‘学’开始”,对教室的功能重新定位。学习资源室、学习室、合作研究室、社区和生活室,这些都是他给教室和课堂的定义。在教与学方式革命、教材向读本转变等过程中,他带领学校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社区,让孩子在民主自由中有更多的选择,有创造性地主动学习。
教师“梦之队”:家长放心的保证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先进的课程之外,还要有优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能让家长把孩子放心交给学校的保证。”
在李金初眼中,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还要能够自主研发课程,担当教学规律的研究者、发现者和践行者。因此建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非常高。学校以优厚待遇招贤纳士,2014年起连续三年“硕博大招聘”。在“人生中心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在李金初老校长个人学识、修养、魅力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名校硕博精英汇聚于建华学校,一起编织“实现美好人生”的教育梦。
2014年,在阔别讲台28载之后,75岁的李金初再次登上讲台,为全国首所人生中心教育学校、首个七年制中学、首届学生组成的班级,开设新课程——“人生”。李金初说,比起做校长,自己更喜欢讲堂,更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我几乎天天不离开学校,那些可爱的学生们迷住了我。”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