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毕业的16位“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中,做古生物学研究的,就不止安永睿和侯铭泳二人。
在北大地质系,古生物学一直作为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存在,只是不被称为一个单独的“专业”而已。
在“一个人”的概念之下,古生物学专业红了,但这个学科的历史和这些研究者科研的常态,却像是他们凿开坚硬地表想要获得的化石那般,被掩在丛丛杂草与灌木之下。
除上课和实验外,“出野外”是每个暑假古生物学本科生的必修课。
刘乐第一次出野外时,是在北京西山。虽然7月初高温多雨,地上有些泥泞,但他觉得“强度还好”。可刚过一天,还没等到真正动手“挖山挖骨头”,上过一学期古生物学课的一位同学就选择了退出,留他一个人面对并不熟识的三四十位地质系同学。
第二天太阳很毒,再下山时,这几十号人就把村口小卖部的矿泉水洗劫一空。
几年后,薛逸凡也体验了“出野外”的辛苦。一出野外“最长要8个小时”,在高温之下长衣长裤,还要背上地质锤、镐头、凿子等各种工具,还有这一天所需的吃喝。
他们去过海边,翻过山脊,也曾在高速公路边上行走,车流唰唰地过,他们就在一旁想办法取岩石样本。出野外,他们要动手测绘,画剖面图,做精确记录。半夜回住宿地,还得记录野外报告。
同行的同学有被蜱虫咬过的,有掉过断崖摔伤的。有一回,薛逸凡需要一个人去看火成岩。翻过山脊时因为太陡,她担心自己万一掉下去,下面太深,别人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找。于是她就先拍好这个位置的照片,然后把相机扔到了别人能看到的地方。
薛逸凡是这8年北大古生物专业的唯一一名女生,“有不少女生是因为出野外,就在硕士时放弃了”。
虽然辛苦,但“出野外是获得化石的必要途径。”刘乐说,“野外工作是古生物学研究的根本。”
薛逸凡和刘乐都认为,他们已经比“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的老前辈幸福太多。
“找到保存精美的化石的时候,真的是发自内心高兴啊。”发现了好的标本时,刘乐会把它先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拿纸和棉花包好,塞进标本袋。如果赶上下雨,他们还会给标本撑上伞。这精细的程度,仿佛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遇上了一个心仪姑娘。
薛逸凡说,“搞地质最骄傲的事就是,死的时候还穿着登山靴。”刘乐感慨,一些老先生们七八十岁依然亲自带着他们出野外。
在他们看来,用双脚丈量时间和空间,一个“苦”字,哪里能抵得过大家谈起专业时,闪闪发亮的眼神。
知乎上有一则提问,出野外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票数最高的回答是一句歌词: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
以平常心对待转行
“给古生物一个正式的暂别。”薛逸凡在微博上写道。
不再将古生物学作为“职业”,攻读“癌症信号网络”博士,想帮助更多癌症患者,是她目前的选择,与她至今还喜爱古生物学并不矛盾。
“转专业都很常见。只不过社会上觉得特别点的专业一变就变化很大。”薛逸凡担心过外界对转专业产生误读。从两年前开始,“一个人的毕业照”、古生物学和薛逸凡,在大众的脑海中被天然地联系起来。
与大众对古生物学知之甚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古生物学研究中所处的世界领先地位。
刚进入21世纪,一系列中国古生物学的惊世发现,就震惊了国际学界。顶尖科学刊物美国《自然》杂志以《腾飞之龙》为题,结集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学的前沿成果。
《腾飞之龙》出版时,古生物学正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困难期中回暖。新世纪到来后,随着古生物学行业影响力增强,油气价格上涨及矿藏开发,经济增长之下基础科学投入增加,还有大众对自然和祖先的好奇,催生了对古生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为古生物学在确定地层时代和矿勘探工作中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这也是为何在上世纪70年代最鼎盛时期,古生物学在“各省各队都有”,还经常有到学校培训的队伍。
“一个人”的说法虽然容易被误解为学科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但是古生物学确实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
“培养一个古生物学人才,至少需要到硕士,需要7~9年的时间。”童金南教授讲道。
他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困难期,“那时整个世界的古生物学专业都不景气。”除了海湾战争与油气难卖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地质调查的任务基本完成,而改革开放带来的冲击也逐渐显现。
这8~10年的断档中,很多学校“拆掉”了这个专业。当时在古生物学上最强的南京大学,很多师生都已离开。
今日北大校图书馆,古生物学教材只有窄窄一列,很多书因为年代久远被重新加装“新皮”,稍显古老和寂寞。
也许能稍稍安抚这份寂寞的,是这些“一个人”度过本科时光的古生物学专业学生,多数仍留在了相关领域中。
刘乐将成为古生物学方向的老师,安永睿也已直博。
不仅如此,古生物专业的“大师兄”张博然,也常撰写科普文章,还在微博上晒出了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区,他写道:“他们居然把系统分支树叠在了场馆建筑平面上……这野心太大”。
不过在北大,古生物学方向的学生在硕博深造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转行。原因各异,薛逸凡“希望大家能以平常心看待这个专业。”
又值高考,刘乐说,古生物学专业人少,也不是“希望通过宣传招好多学生”,但“希望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的同学能够加入进来。”
在陆续被“一个人的毕业照”吸引而来的采访中,他已先坐上一早的火车,出发,去野外。
责任编辑:王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