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办学定力 全面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加强核地学教育内涵建设纪实
今年是东华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东华理工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核地学,因核地学成立,因核地学成事,因核地学成名。学校建有全国仅有的“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乃至亚洲独具特色的铀矿陈列馆,建有本、硕、博完整的核地学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以下简称IAEA)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的主办单位和亚太地区同位素数据中心,设有EIAI铀矿地质高级培训中心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誉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宝贵财富”。
六十年来,筚路蓝缕,学校伴随着祖国核工业前进的步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其发展轨迹的每一步,无不折射出东华理工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核事业,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东华理工精神。
忠诚核地学教育事业 创业岁月铸核魂
20世纪50年代,时势维艰,霸权欺凌,耀武核弹,毛主席、党中央高瞻远瞩,决意创建核工。核事业要起步,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新中国第一代核地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周恩来、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我国首所核军工机密学校——地质部太谷地质学校(东华理工大学前身)在山西省太谷县成立。当时学校开设了放射性地质普查与勘探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两个核地学专业,从而开始了学校核地学教育的历史性起步。
创业之初,100多名教职工接受秘密调动任务,聚集到太行山下太谷这座小城,开始了我国铀矿地质人才的培养工作。当时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了从筹建到招生只用了三个月的奇迹。1958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升格为大学,校址迁往太原。这一年,首届600多名学生毕业走上铀矿地质勘查的第一线,及时解决了当时找矿人才奇缺的难题。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顶烈日、冒风雨、钻密林、攀高山,唱着《勘探队员之歌》,用知识和力量开启地球之门,唤醒我国沉睡的铀矿宝藏。
1959年9月,学校又迁至邻近某特大型铀矿区的江西抚州。时值自然灾害时期,生活极度困难,师生们曾一度住在帐篷里,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学校基建施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终于在一片荒野之地建起了一所部属高等学校。同时,一批批从我国重点大学和苏联、东欧留学归国的年轻人,主动要求来到相山脚下的抚州小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核地学教育事业的队伍中。他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青春和知识献给了这份他们所热爱的核地学教育事业。现已退休的李学礼教授说:“1960年我从苏联留学归国后主动要求到了抚州这所学校教书,几十年执教生涯没有虚度,我们的学生现在遍布海内外,尤其是为核工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感到欣慰。”
60年来,学校每年为核工业系统和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人才。“中国的核地矿人才主要是靠东华理工来支撑。”中核集团地矿事业部的领导说:“东华理工是我国核事业的人才库,几十年来,为我们输送了上万名毕业生,不少人成了我们核事业的精英和骨干。”
着力提升教育质量 全力打造核特色
60年来,学校一直把保持、强化、提升核地学特色学科作为教学科研的龙头来抓,悉心谋划,聚集尖端人才,占领核地学科高地,打造核心竞争力。
目前,学校已建立起中国独一无二的核燃料循环工业需要的工程技术四大环节中的三大环节9个特色学科群,各学科群均有1-2个优势专业为依托。与此同时,在核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核工程核技术、分析化学、测量学等研究方向涌现出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在特色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学校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了14个国家级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其中质谱科学与仪器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别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中心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这些学科平台为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2年10月,学校“铀资源勘查开发与核废物地质处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成功立项,标志着学校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批博士生入校就读。与此同时,硕士点由“十五”末期的30个增加到目前的7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并具有工程硕士(10个领域)、教育硕士(11个领域)、法律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和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充分发挥核工、铀矿勘查和地学等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国防及行业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研发的“铀资源勘查与环境监测中的核辐射探测技术及系列仪器”项目,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年均产值2亿元。仅“十二五“期间,学校就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7项(国防建设领域4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中核集团各种奖8项。
重内涵服务地方 谋发展双轮驱动
学校把握发展机遇,在重点建设核地学特色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相关学科。特别是由部属划归省管以来,学校坚持“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行业和江西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以及对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引领行业、带动区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引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多年来在学校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现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别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井冈学者”“东华学者”等一批精英,他们辛勤耕耘、勇于创新,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的陈焕文教授创新团队在“质谱科学与仪器”这一研究方向开始艰苦卓绝的攻关,发明了生物表面活体质谱分析技术,开辟了临床医学分析化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印证了国际质谱学家的预言。基于此,陈焕文博士获得国际分析化学杰出贡献奖,成为了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青年科学家。2012年,陈焕文获该年度江西省仅有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填补了江西省自2004年以来“杰青”空白。更令人惊叹的是,2013年度陈焕文科研团队的研究项目“直接质谱分子与电离原理与方法学研究”摘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省一等奖空缺6年才授出。该成果被5部英文专著和2部中文专著手册收集,编入2部英文教材。陈焕文本人也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近5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3200项,科研经费达6.5亿元,平均1.3亿元。发表论文5000多篇,其中被SCI、ET、SSCI收录1500余篇,在江西高校中名列前茅。
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学校拓宽学科专业口径、主动对接核行业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学校正以人才强校带动发展全局,以“双轮驱动”拓宽发展空间、以内涵建设提升发展质量,以强化特色打造发展优势,使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奋力前行。
60年的树人伟业,凝聚起东华理工大学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当年,东华理工人用心、用情、用生命谱写我国核地学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而今,他们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核工业和国土资源行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洪荒之力,为建设美丽江西拼搏奋斗!
(刘顺祥 王光世)
责任编辑:费杨